
《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内容简介:桥龆龄受音乐教育,言行执着,思想敏捷。自十八龄(1975年)高中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北京故宫明清档案部(后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下同)。学习满文三年,得到满文、清史、档案界前辈指引和教诲,仅以年轻与专一的优势。试辄冠曹,获优秀学员称号。从事满文档案的整理、翻译、教学、研究工作十有二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探索如何系统利用清代丰富的满文档案进行史学研究的过程中,写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文章。大都以统计分析为手段参与史学界研讨。如所撰写的《从题本、奏折的统计与分析看清代的中央决策》等文,得到师辈与专家的奖许和好评。
编辑推荐
《康熙〈御制清文鉴〉研究》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背景、过程并体例
第一节 成书背景
一、语言环境.I
二、社会环境
三、著作者的情况
第二节 编纂过程
第三节 体例特点
一、分类
二、单语
三、百科性语文词典
第二章 内容分析一分类格局
第一节 《御制清文鉴》的分类
第二节 三级类目的设置及其变化
一、sosohon一部
二、hacin一类
三、meyen一则
第三章 内容分析——选词原则
第一节 基本词汇选收分析举要
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名称
二、重要的动植物名称
三、人体器官的名称
四、重要的亲属称谓
五、最普通的行为动作
六、表示一般属性的词
七、基本数目
八、指代词
第二节 选词特点
一、天部
二、时令部
三、地部
四、君部
五、谕旨部
六、设官部
七、小结
第四章 内容分析——解词方法
第一节 解词分析
一、指称自然现象的词汇
二、指称动植物的词汇
三、指称人体器官的词汇
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汇
五、表示行为动作的词汇
六、表性状的词汇
七、表数目的词汇
八、指代词
第二节 对解词特点的认识
一、以表名物之词为例
二、特殊词汇释义分析举要
第五章 延伸并影响
第一节 由满文一体到满、蒙文合璧
一、蒙文合璧本的出现
二、关于这部“文鉴”的名称
第二节 乾隆朝修订本
一、以满文音写蒙文
二、增订本
三、满、蒙、汉三合切音
四、“四体、五体”本的出现
第三节 余论
附录
一、《御制清文鉴》序并跋
1.御制序(转写、对译并汉文原文)
2.跋之一,并参修官员名单(转写、对译、翻译)
3.跋之二,并参修官员名单(转写、对译、翻译)
二、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其中不免有奉承之意,然而所指汉、满文优略之势,亦属贴切。这或可代表当时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文的评价。可见,满文之所以能成为“国书”,除去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以外,文字本身的优势亦不应忽略,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初创时期的满文,相对于蒙文和汉文来讲,其总体词汇是不丰富的。然而在某些方面,它的词汇又超过其他语言。这是因为。语言文字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介.语言文字丰富与否,哪一方面的语言文字更丰富,完全取决于社会的需要。
建立政权后的新满文,不仅改进了借用蒙文字母造成的拼音上的缺陷,使其优越于蒙文,而且从翻译汉文经典之中选用了大量汉语词汇来充实自己,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改进和借用是必然的、明智的。满、蒙文化交融和满、汉文化的交融为满文的创制与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也使满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可能。满语文的发展史与满民族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当然,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与其他语言的结合中,如果因为社会的原因而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律,最终亦难获成功。
当然,语言不是一种自足、封闭的符号系统,它与社会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满族入主中原,清朝一统“天下”,无论出于其维护统治的需要,抑或社会环境的要求,都使得作为“国书”的满文必须尽快系统化、规范化。《御制清文鉴》这样的官修辞书的出现,对满文的继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本质上是要不断发展的,词典对语言的规范与语言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规范与限制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对语言的发展、对词典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康熙朝至乾隆朝编修(清文鉴),不仅使满文的语音、词汇得到了规范和固定。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是满文与清代社会发展的见证。如:清代成功的民族政策造成周边相对稳定的环境、成功地吸收汉文化以巩固并完善其统治等等。在《清文鉴》中均有所体现。它们的产生无疑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副产品。
ISBN | 9787540213060 |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作者 | 江桥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