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创新绩效评估 [平装] 9787115250407,71152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创新绩效评估》通过对创新型企业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企业通过创新活动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最终获得更多的产出;加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企业各种要素资源的生产效率,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创新的成果。基于此,《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创新绩效评估》提出构建基于效率的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并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给出了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对策与建议。 《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创新绩效评估》适合电信企业的管理人员、电信院校的师生阅读,也可供其他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创新绩效评估》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1 第二节 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评述3 一、创新理论及其发展3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4 三、技术创新理论6 四、制度创新理论9 五、全面创新11 第三节 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评述15 一、国外研究现状15 二、国内研究现状16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17 第二章 创新与创新型企业21 第一节 创新概念的界定21 一、创新的定义21 二、创新与相关概念的关系22 第二节 创新与企业发展24 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4 二、企业创新的特点25 三、企业创新模式演进26 四、企业创新模式组成分析28 五、创新与企业内部要素29 六、创新与企业外部条件34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37 一、创新型企业界定37 二、创新型企业特征38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内涵与必要性分析41 第一节 通信企业的创新内涵41 一、通信服务的经济特征41 二、一般电信产品的特征44 三、通信企业创新的关注点45 四、创新型通信企业的特点47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构建创新型企业的必要性49 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49 二、通信业的发展53 三、中国电信业的创新之路59 第三节 国际大型通信企业发展创新的经验和启示66 一、创新在国际通信企业战略中的地位66 二、国际通信企业创新策略68 三、国际通信企业的创新保障机制74 四、国际大型通信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75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的创新背景与目标81 第一节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81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81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82 三、环境变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6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创新现状90 一、战略创新现状90 二、管理创新现状94 三、技术创新现状100 四、业务创新现状103 五、服务创新现状105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的创新发展目标107 一、中国电信业外部环境变化分析107 二、中国电信业内部环境变化分析113 三、中国电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8 四、中国电信业的创新发展目标121 第五章 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126 第一节 效率126 第二节 生产与生产率127 一、生产127 二、生产要素128 三、生产函数130 四、生产率132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133 一、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指数133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135 三、技术效率137 四、技术进步139 五、生产前沿面141 六、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企业创新142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143 一、基于随机前沿(SFA)的多元统计144 二、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145 三、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149 四、SFA方法与DEA方法的比较150 第六章 基于效率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152 第一节 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应用现状152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绩效154 一、创新效率与创新产出154 二、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效率155 第三节 变量的选取原则和评价方法的选择156 一、变量的选取原则156 二、DEA方法的优势157 第七章 中国电信业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159 第一节 样本和变量指标选择159 第二节 模型计算与分析160 一、技术效率的变化160 二、技术效率进步的变化172 第三节 聚类分析178 一、创新能力水平聚类178 二、创新能力效率聚类181 第八章 中国移动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183 第一节 样本和变量指标选择183 第二节 模型计算与分析184 一、技术效率的变化184 二、创新效率进步的变化194 第三节 聚类分析200 一、创新能力水平聚类200 二、创新进步能力聚类202 第四节 创新能力竞争比较分析204 一、整体水平比较分析204 二、区域比较分析205 三、省(市、自治区)个体比较分析205 第九章 中国电信业创新型企业建设对策与建议——以中国移动为例209 第一节 中国移动发展及创新路径分析209 一、电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对比分析209 二、中国移动和电信业发展阶段对比分析212 三、中国移动创新路径分析214 第二节 推进技术进步216 一、技术创新216 二、业务创新220 三、产业链创新228 第三节 提高技术效率233 一、管理创新233 二、制度创新240 三、建立“开放式创新”制度244 第四节 推进技术进步与提高技术效率的协同245 一、技术进步要求提高技术效率245 二、技术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进步246 三、实现全面创新246 第五节 缩小区域创新能力差距248 一、中国移动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特色发展248 二、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249 三、利用技术和业务创新,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250 四、推进区域间协同创新,促进东、中、西部全面发展251 参考文献253 后记255学》等数十本著作。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发明创造还有狭义创造和广义创造之分。狭义创造产生的成果所具备的新颖及有意义是指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来说的“首创”或“前所未有”;而广义创造产生的成果所具备的新颖及有意义是指对某一地区、部门、系统的范围来说的。界定发明创造中的“新颖、有意义”,其相对范围可大可小,一般来说,发明创造总是从相对部门或地域的广义发明创造开始,逐步做出前所未有的、对更大范围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狭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广义创造,就没有狭义创造,广义创造是狭义创造的基础。 熊彼特认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技术发明,在发明转化为商品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在它们转化为新装置、新产品、新的工艺系统之前,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他还认为:“作为企业家职能而要付诸实际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发明。”因此,可以说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于源于科技发明的技术创新来说,发明仅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创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其本质就是创造。创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习惯叫法,如科学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发明”或“发现”;体育竞赛中的创造习惯称为“破纪录”;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创作”;技术领域中的创造习惯称为“革新”;等等。 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属于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是经济行为,它是把发明创造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在发明转化为创新之前,创新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大多是发明。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应用于生产中,应用在商业化的生产系统中,所以是个经济概念。创新最后要以市场实现而告终,它将通过营销环节来实现创新的价值。
ISBN9787115250407,711525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郑惠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