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一书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初版问世,颇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并获得一九七九年“金鼎奖”,在各大学中的文、史、哲各系师生常以《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中国历代思想家》原本包含自古至今的重要思想家一百人,出版后,即有学界友人询问何以仍遗漏一些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其实,在最初选录的思想家名单不止一百人,但约稿之时,苦于难觅适当撰稿人,有些重要的思想家,只好从缺,当然我心中一直感到遗憾,总想加以增补。同时,自一九七八年以后的十几年间,若干当代大师级的思想家(如牟宗三、冯友兰、钱穆、陈大齐等)先后逝世,自应将他们纳人《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之内。基于上述两个因素,近十年来在我内心中一直盘算着如何对《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进行增订。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
百位学者联袂编撰
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
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
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孟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目录
何晏/1
阮籍/23
傅玄/47
嵇康/79
王弼/113
葛洪/165
郭象/211
道安/257
慧远/287
竺道生/321
寇谦之/355
陶弘景/389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道安的传教方式不固执、不迂腐,而效果甚佳,颇值后代佛徒取法。乱世中的佛教,不依靠统治者的护持实难壮大。道安中年以后,即曾受后赵与前秦国主所信仰,而使佛教大大扩展。此等行为,比那些因矜持名节、自鸣清高而隐居深山、不问外事的自了汉,当然要更胜一筹。此外,因势利导,分张徒众,尤为当时扩展佛教之一大创举。以世学、玄学接引士流,使当时读书人能由敬慕他个人,进而信仰佛教。这也是两晋时期弘法的方便法门。此外,若与前此之僧人比较,道安讲经的规模极大,弘法的地域甚广,前代僧人很难觅得能与他等量齐观的。
(二)为当时佛教教团确立新制;勤求戒律,使之成为僧尼行为的准绳。
在道安所立新制中,当以定释氏为出家人共同姓氏一事,最为后人所乐道。前此的中国僧人,多半以其师父(往往是胡僧)的姓氏为姓,而胡僧则多以出生国名为姓。因此中国僧人名字的第一个字,常有竺、康、帛、支、安等字之不同。道安以为释迦牟尼为所有佛教徒的宗教本源,与其让出家人各有不同的出家姓氏,不如让全体僧人都归宗“释”氏来得有意义些,而且可以表示皆同为释尊之门徒。于是,他本人也自称为“释道安”。这一规定,乃成为迄今尚存的我国佛门准则。
此外,道安又对当时僧尼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作有条理的统一。他把讲经方式、讲读戒律及忏悔过错的仪式、日常做佛事及其他种种生活上的规矩,都加以统一整理。使出家人的生活行为,有一适合国情风俗的固定标准。至于对各种佛教戒律原本的搜求,道安尤其注意。
原来,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弟,汉末投奔荆州而成了刘表的女婿。王粲本有两个儿子。因为跟魏讽之案有牵连,于建安二十四年被杀,于是王弼的父亲便过继到王粲家去,作了王粲的嗣续。这么一来,王弼不仅是王粲的族孙,也是他的嗣孙了。难怪王粲死后,家中藏有蔡邕所赠的万卷图书,便完全转入王弼家,给王弼的治学环境提供了最好的设备。
既然,王弼的外曾祖及族祖都是荆州学派的泰斗,他的祖父及父亲皆深受荆州学风的洗礼,当然是不成问题的。而王弼生在魏文帝黄初七年(二二六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荆州破亡,才十八年光景,纵使他未曾住过荆州,但从父祖们的口头谈话中或治学方法上,多少还是可以呼吸着荆州的学术气息的,许多大师的流风余韵,对他应该并不陌生,这样便可以想象王弼和荆州学派的精神之衔接了。
有关荆州学派的缘起,大致是这样的:盖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一九○一二○八年)的十八年问,刘表作了荆州刺史,驻节襄阳,当时中原大乱,只有荆州一带还能保留一点安宁的气息。
ISBN | 9787510808005,751080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 何启民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