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缜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突破了旧有的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无神论史乃至世界无神论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范缜评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范缜的家世、生平、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无神论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分析了他在中国无神论史上的贡献与局限。《范缜评传》既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在《神灭论》发表的时代、范缜与道家的关系、古代中医学对范缜神灭论的影响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探索。
编辑推荐
《范缜评传》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潘富恩,1933年12月生,浙江温州瓯海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著有《中国哲学论稿》、《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吕祖谦思想初探》、《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参加主编《中国哲学三百题》、《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孔子大辞典》、《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等,发表论文80余篇。
马涛,1957年8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究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潘富恩教授,专攻中国哲学史。现为全国董仲舒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吕坤思想研究》(1993年版)、《中国实学史》(1994年版,作者之一)等。另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范缜评传
第一章 家世、生平与论著
一、家世
二、关于生卒年的辨证
三、生平与论著
第二章 南朝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一、门阀士族政治
二、统治者的佞佛
三、南朝时期的僧官制度
四、南朝的寺院经济
五、佛教的盛行与反佛斗争
第三章 《神灭论》发表年代的考辨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问题的考辨
三、结论
第四章 范缜前唯物主义形神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神”问题的起源与神灭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神灭论思想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神灭与神不灭论斗争的激化
第五章 《神灭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慧远的因果报应说与形尽神不灭论
二、梁武帝萧衍的“真神佛性论”
第六章 《神灭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七章 两次神灭与神不灭论战的历史过程
第八章 《神灭论》理论辨析
一、“形神相即”
二、“形质神用”
三、“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四、“教之所设,实在黔首”
五、“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第九章 围绕《神灭论》展开的理论论争
一、沈约的《难范缜神灭论》
二、曹思文的《难神灭论》与《重难范缜神灭论》
三、萧琛的《难神灭论》
第十章 《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及其理论局限
……
何承天评传 文摘
版权页:
何承天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宗炳的这种崇佛抑儒观进行了批判。他为周孔之教辩护,批评那种认为佛教“善九流之别家,杂以道墨,慈悲爱施”,是以“超孔越老,唯此为贵”的说法,实是“好事者”所为,“斯未能求立言之本,而眩惑于未说者也”(《与宗居士书论释慧琳黑白论》)。并认为,周公、孔子等圣人对人世以外那些不可捉摸的事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而佛教所讲的“幽明之理”,是脱离人的现实的生活的。关于生死问题,他非常赞赏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话,肯定孔子的存疑态度。他批评说,佛教所宣扬的天堂地狱、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法,“其枝末虽明,而根本常味。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征”(《报应问》)。都是些夸大、荒诞而又无法验证的说法,是在追求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从这一点看,儒家就比佛教高明。儒家所主张的则是人生应当立身扬名,身体力行周、孔的道德教化,实践仁义的道德本性,全心全意地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而不在于借此得到福报。得志,则教化世人;不得志,或“扬名于后世”,或“陵高志于浮云”,而不去追求来世的虚幻生活。这也即是儒家传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处者弘日新之业,仕者敷先王之教。诚著明君,泽被万物。……及其不遇,考槃阿涧,以善其身;杀鸡为黍,聊寄怀抱。或负鼎割烹,扬隆名于长世;或屠羊鼓刀,陵高志于浮云。此又君子之处心也。
ISBN | 9787305059469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潘富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