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7辑) [平装] 7507833542,9787507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7辑)》内容简介: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报业转型之路还在探索当中——2010年美国报业发展报告、中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解读、“云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新形态、新媒介国外研究前沿导引(二)等。
编辑推荐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7辑)》是由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础基金资助。
目录
◆新媒体研究前沿报告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 报业转型之路还在探索当中——2010年美国报业发展报告 俄罗斯数字电视发展透视 ◆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 手机报:是过渡而不是终点 中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解读 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思维 媒介融合新格局下的广播发展新空间 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解困”之道——地方报纸“众包”报道模式探析 社交型媒体与变形的新闻 传播系统内个体地位的持续提升——RSS的传播学意义 “云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新形态 ◆新媒体政策与策略的影响因子考量 儿童在线保护的责任与权利困局 ◆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的审视 新技术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由普利策工作坊引起的反思 从传播技术到生产工具的演变——一项有关中低收入群体手机使用的社会学研究 网络媒介的文化解放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 附录:新媒介国外研究前沿导引(二)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其次,从文化传播过程的把关环节来看,网络新媒介削弱了机构组织把关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文化机构和媒介组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和关键的把关者,机构组织有明确的文化传播目的,或基于意识形态或基于经济目的对文化创作者和文化作品进行遴选。而在包容性媒介倾向下,个体文化传播更自主,文化传播者更多元,传播目的呈现多样化。如同山寨文化,或出于自娱自乐,或出于反叛传统,如此,多目的、多诉求、多形态的文化作品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传播,机构组织的文化传播把关,已经不能如旧媒介时代那样自由左右文化传播的走向了。 再者,从传播资源丰富程度和文化接受者角度来看,渠道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接受者呈现分众化倾向,消解了文化生产传播的文化产业模式。在传统媒介时代,出版版面和频率资源有限,掌握有限资源的文化媒介传播组织对文化创作者相对来说占有优势。就文化产业逻辑来说,媒介组织追求大众化生产和传播,生产通俗大众内容来追求最大经济利润,因此在对文化作者和文化作品会以文化工业逻辑进行遴选。然而,在包容性倾向的网络媒介,传播渠道无限扩大,个体极易接近和使用媒介,这对传统文化传播组织来说是一种冲击。另外,包容性的网络媒介,网络呈现分众化和个体化接受的受众倾向。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作品、每一位文化作者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接受者。因此,这种文化接受倾向,使得通过大众通俗乃至低俗内容寻求大量受众的文化生产传播模式得到消解。因此,在网络时代,文化市场逻辑受到冲击,文化生产和创作环节的开放自由,形成了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网络是一种包容性传播偏向的新媒介,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层面,并且前者的偏向影响了后者的倾向。网络媒介基于自身特征在技术层面对个体自主参与的包容性传播偏向,在文化层面实质上构成对现存文化传播制度的冲击。
ISBN7507833542,978750783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吴信训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