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平装] 7509723124,9787509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共收录6个研究报告,分别对政府、企业、国际社会(海外力量)、本土文化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以及公益领域的问责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观点和意见,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由康晓光等编著。
编辑推荐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和“政治文化”。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除学术研究之外,他还积极为非营利组织实践领域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目前担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等社会职务,为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咨询。199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目录
前言 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环境分析 一 导论 二 分析框架 三 第三部门 四 环境 五 环境对第三部门的协同影响 六 结论: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 嵌入性控制:当代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的新观察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与理论框架 四 政策梳理 五 研究结论 企业战略性慈善理论研究——对波特战略性慈善理论的拓展 一 问题提出 二 两流派理论综述 三 新战略性慈善理论构建 四 小结 国际社会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影响:世界社会的视角 一 绪论 二 国际性组织和机构 三 世界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四 国际社会与国内第三部门组织 五 结论和讨论 当代中国大陆慈善文化研究 一 导论 二 目前中国大陆存在的两种慈善文化观念特征群 三 结论 公益领域问责研究 一 导论 二 研究设计 三 公益领域问责现状 四 问责机制分析 五 有效问责的影响因素 六 结论和讨论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其次,第三部门中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类组织,通过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反映合理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纷,并把企业组织起来,订立行规行约,规范同业竞争,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对加强市场交流,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第三部门中旨在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业协会的数量有明显增加。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第三部门组织31.5 万个,其中在16.8 万个社会团体中,行业性社团占到5.3 万个,是数量增长最多的一类。 不过,在全国层次乃至省级的行业协会中,几乎还没有完全“民办”的组织,即使在市级或更基层的地方,真正由企业自主成立的行业组织比例也不高。相当数量的行业协会仍然在组织组建、决策机制、资源运作、人事关系、职能目标等各方面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被称为“官办”协会,甚至有时成为“二政府”。主体定位的模糊,成为行业协会市场驾驭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政社分开,将政府职能转移到行业协会的机制和方法。 再次,以第三部门组织为主要成员的市民社会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与建立在严格的权力划分和制度约束基础上的政治国家不同,市民社会乃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以保证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而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契约经济,即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契约自由、意识自治和责任自负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政治国家只是通过法律和政策,进行宏观性间接调控。因此,离开了市民社会这一社会基础,市场经济就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根本无法运行。
ISBN7509723124,97875097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康晓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