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刊(第5辑) [平装] 9787807527572,7807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阳明学刊(第5辑)》内容简介:王阳明心学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是对心的经验的现象诠释学之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经验之心的理想价值如何得以全面实现和发展的超验批评,其最终目的是使“心”达到善与真的状态。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心即理”是一种描述性现象学诠释的观点,“致良知”是一种方法论的观点,而“知行合一”则代表了本体和方法论的平衡和融合,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联结。王阳明之“心”具有与“天”、“道”、“性”、“命”、“理”同一性质的本体意义,因此,“心”不是个体的私心,而在根源上是整个宇宙之“心”。心之“体”乃“虚灵明觉”或“灵昭明觉”,在具体“发用”过程中,“心体”体现为良知显现,故“心体”又称为“良知本体”。
编辑推荐
《阳明学刊(第5辑)》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目录
王阳明研究 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王阳明全集》未见诗文散曲补考 王阳明承继朱熹——从下学而上达的维度 略论王阳明的圣人观及其历史意义 良知思想与审美境界——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方东美论王阳明哲学——机体主义哲学 阳明后学研究 林东城心学思想初探——兼论泰州学派的分化 邹东廓先生年谱 评黄宗羲对钱德洪思想的认识 儒家经典研究 《论语》讲疏 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句的一种解读——以王阳明《传习录》为中心的考察 京房卦序表达的易经中的几个数学定理及其易学证明 儒学与中国文化研究 “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和身份认同 仁且智与由仁义行:孔孟理想人格比较 李光《易》学思想探析 孝道的本源、演义与重建 对话与讨论 儒家思想与王道政治——关于外王学现代性发展问题的对话 道家与佛学研究 象思维视域下的庄子美学 罗汝芳与佛教的因缘 禅者的“词语破碎”与海德格尔的“词语破碎” 人物追忆 敬悼黄彰健先生 编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三、制度的人格化发展新路径 张:儒学从来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始终都有建立合理健康的文化秩序的强烈价值诉求,即使在现代性语境下也不能失去自己积极的主体性姿态。三院的构想恰好代表了儒家思想制度化的一个发展路向,或许能促使其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制度架构。我个人认为三院制也可称为三权宪法,表面与西方的三权制相似,实质则迥然不同,是孙中山创立五权宪法以来的一大发展,学理依据符合一国民族文化长久实践的实际,不仅在中国的儒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的宪政发展史上也有重大的价值; 政治问题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理性纠结,原因是政治败坏最容易伤害国家的元气,政治完善也最能助长国家的元气。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至今看来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儒家长期奋斗的价值目标。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国家制度是天下的重器,动得过多,不断扰民,反复实践,难定一是,如弈棋般随意移来换去,我想也是断然不能容许的。在制度改革上,“过”和“不及”都会带来难堪的困境,必须依据“时中”的智慧来灵活把握和损益,不能过激地以“骤变”代替“渐变”。政治上的时机化的“度”是一门艺术。《易经》提到“顺乎天而应乎人”,已提到“天道”与“人心”(民意)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我们判断制度性变革或权力更换的正当性标准,再加上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准绳,一共是三条基本原则,已经十分全面。但中国文化从来都重视大一统,历史派儒家司马光就说:“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也。”这是把大一统视为重要政治价值的最好说明。儒家内部从来都持守大一统的理念,尤其公羊学一派的学者更是如此。但历史派儒家通过历史叙述展开的合理化天下模式,也表现出天道天理、道义价值、历史文化多重合法性的判准与审视。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世俗社会充满问题的权力运作结构展开严厉的批判。
ISBN9787807527572,780752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张新民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