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是郝亚明、包智明的专著,书中包括了体制、政策与村落生活:村民的视角;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耐用消费品及其他主要财产拥有情况;白村家庭经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蒙古族与汉族通婚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1978年生于湖北薪春。200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获民族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开大学工作。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民族政治学。已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包智明1963年生于内蒙古科左后旗。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自1988年以来,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日本名古屋高科大学。1997年至2007年曾先后五次赴日本留学、访问研究和任教。2009年12月被选拔为2010—2011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规为中央民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旅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立
第二节调查区域与调查点的选择
一、调查区域
二、调查点的选择
第三节研究设计与叙述框架
一、研究设计
二、叙述框架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二、资料处理的方法
第五节文献回顾
一、村落研究
二、追踪研究
三、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第六节理论分析框架
一、国家-社会分析框架
二、研究主题与分析框架的结合
第七节基本研究假设
第二章历史视野中的村落变迁:村落史的脉络
第一节村落形成与村名的由来
第二节行政区划及所属的演变
第三节半农半牧经济文化形态的形成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与社会生活变迁
一、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体制及生活(1947—1958)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体制及生活(1958—1978)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体制与生活(1978年后)
第三章现实场景中的村落生活: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人口
一、人口变动
二、人口的民族构成
三、人口的文化程度
四、蒙古族与汉语使用能力
第二节家庭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规模
第三节婚姻
一、婚姻状况
二、通婚范围
三、婚姻途径
四、蒙古族与汉族通婚
第四节经济生活
一、经济结构
二、收入结构
三、种植结构
四、白村经济个案研究
五、白村家庭经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第五节支出结构
一、总支出的构成
二、生活消费的支出构成
三、食品消费的支出构成
四、主食与肉食的消费支出构成
五、生产支出
第六节日常生活
一、房屋
二、耐用消费品及其他主要财产拥有情况
三、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体制、政策与村落生活:村民的视角
第一节土地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及其完善
一、白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沿革
二、村民眼中的第二轮土地承包
第二节分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
一、税费改革之前的村民负担
二、税费改革后的村民生活
三、税费改革后的村政与公共事务
第三节管理体制:机构改革
一、白村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改革
二、机构改革与村落生活
第四节一个知情者眼中的白村生活
一、基层债务与农民负担
二、基层抬款行为
三、“统一经营管理”政策
四、税费改革后的嘎查干部
五、税费改革后的村民权力
六、农村合作医疗
第五节白村“先行者”的遭遇
一、创业经历与憧憬(1996)
二、现实困境与不满(2006)
三、对国家政策的不同感受
第五章体制、政策与社会变迁:理论探讨
第一节体制政策与蒙古社会变迁
一、体制政策与游牧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二、体制政策与农耕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第二节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范围日益扩大
二、民族文化和传统日益淡化
三、民族交往日益深化
四、政策影响日益凸显
第三节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
一、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
二、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
三、政策针对者——乡村社会
第四节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典型个案访谈记录
附录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调查问卷
ISBN | 9787811089097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郝亚明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