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关系史话》内容简介:俄罗斯,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它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之间的交往起于明万历年间,当时俄国曾派出裴特林使团来访中国,并拜见了中国的皇帝,但这次交往并没有使两国关系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对中俄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从雅库茨克出发的几批俄国“来客”,他们不断用武力骚扰和侵略中国的北部边境,但他们的武装侵略最终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回击,最后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但两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曰渐腐败、财政的日渐捉襟见肘以及军事的日显疲相,沙俄帝国又重新迈出了侵略中国的脚步。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的签订,使沙俄逐步侵占了中国北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它还趁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甚至强租旅大,并妄图使东北沦为其独占的势力范围。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沙皇俄国被推翻,中俄之间的侵略与被侵略关系才就此结束。
编辑推荐
《中俄关系史话》为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薛衔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本所学术委员、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39年生,河北围场县人。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攻中俄(苏)关系史,旁及东北边疆史地。主要著作:四卷本《沙俄侵华史》(集体撰稿者之一);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多卷本《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49)(主持者、编者之一)、《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17-20世纪)》(主编之一);专著《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中苏关系史(1945-1949)》;译著《莫洛托夫秘谈录》(合译,统稿者之一)、六卷本丛书《20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中俄两大民族及其领袖们》(审校),《十九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1803-1807)(审稿);发表学术论文和提供内部研究报告100余篇;普及读物《中俄关系史话》。 目录
一 伟大的邻邦俄罗斯
二 最初的“远方来客
三 中俄两国关系的确立
——两次雅克萨战争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四 中俄北部边界的划定与中俄商约的缔结
——中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五 19世纪中期以前中俄贸易往来
1.京师互市
2.齐齐哈尔互市和库伦互市
3.恰克图早期贸易
4.中国“三次闭关”和《恰克图市约》的签订
5.鼎盛时期的恰克图贸易
六 俄国传教士团与中俄文化交流
七 趁火打劫的产物
——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
1.沙俄对黑龙江左岸的武装占领与中俄《瑷珲条约》
2.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与中俄《北京条约》
八 中俄西北边界的划定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改订条约》
1.沙俄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与《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2.沙俄强占伊犁地区与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
九 “中俄密约”与东北沦为沙俄独占的势力范围
1.“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
2.沙俄强租旅大与东北沦为沙俄独占的势力范围
十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及其破产
1.俄军抢占北京和独占东北
2.日俄战争与“黄俄罗斯计划”的破产
十一 辛亥革命与沙俄
1.为联合侵华而缔结的四次“日俄密约”
2.沙俄强化对中东铁路路区的殖民统治与呼伦贝尔“独立”
3.《中俄声明文件》的签订与外蒙古“自治”
4.沙俄违约侵占唐努乌梁海
十二 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同情与支持
参考书目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
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
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
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
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
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
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
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
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
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
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
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
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
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
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
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
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
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
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
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
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
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
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
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
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
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
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
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
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
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
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
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
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
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
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
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
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
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
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
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
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
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
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
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
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
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但其历史传统更接近东方国家;加之它曾长期受鞑靼人统治的影响以及在16世纪后领土向东方扩张,又吸收大量的亚洲民族的文化,俄罗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亚洲国家的特征。俄罗斯在综合历史因素的制约下选择了等级制的专制主义帝国制度。皇权至上、大俄罗斯民族优越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支配地位。但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俄两大民族都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危机感。中华民族的危机感是包括沙俄在内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造成的,而俄罗斯民族的危机感则是俄罗斯专制主义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中俄两国,一个受外来侵略,一个对外扩张,原因迥异,但殊途同归,所导致的结果完全相同,即唤起本国人民奋起推翻专制主义帝国制度和更新本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共同的民族命运推动中俄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俄罗斯民族酷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以及自己的光荣传统,富有民族同情心和使命感。但是长期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将俄罗斯人这种正当的民族自豪感引向了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沙皇政权对内无限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对外不断发动战争,打着民族和国家的旗帜,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拖入了绝境。不清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俄罗斯就没有出路。因此列宁在发动俄国革命的同时,无情地批判了民族沙文主义。他教育俄罗斯人民要“以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最革命的态度来坚持一切受大俄罗斯人压迫的民族享有完全平等和自决的权利”,要把俄罗斯变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民主的、共和的、足以自豪的国家,按照人类平等的原则,而不是按照败坏伟大民族声誉的农奴制特权的原则对待邻国”。列宁进而确定了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思想,将俄罗斯民族自豪感改造和提高为革命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俄罗斯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就有了契合点。
ISBN | 7509717043,978750971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薛衔天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