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艺术经典录 [平装] 97871040213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585891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地方剧艺术
1990年前后,蒲剧先后有《蒲剧音乐》、《蒲州梆子剧目词典》和《蒲剧简史》等著作问世,时隔十多年,《蒲剧艺术经典录》又即将与读者见面,这是一件今人高兴的事。一蒲剧是一个古老剧种,系“山陕梆子”的直接传承者。根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山陕梆子”于清康熙年间已开始出现兴盛的局面,除在晋陕豫黄河三角洲本土演出繁盛外,还随着商人的足迹向外流布,对如今流行于北方的其它梆子声腔剧种的滋生,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经三百余年的发展蒲剧不但拥有大量的剧目及成熟的声腔音乐,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人,他们发扬各自的艺术创造力,在演出实践中练就了不少绝技。这些都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现在蒲剧工作者鼓励搜集、整理及研究的对象和课题。 《蒲剧艺术经典录》的编著者王庚吉同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进入蒲剧界,先后从事音乐与导演工作。庚吉同志是一位有心人,在长期与蒲剧老一代导演赵乙同志共事的过程中,记录整理了赵乙谈论戏曲艺术的精辟理论和表演口诀,对青年同志确有启迪作用。从八十年代起,庚吉同志就拜访健在的、表演上有绝活的老艺人,记录下了在中国戏曲界颇有影响的蒲剧特技,使这些现在已在舞台上多年不见的绝技,以文字形式留传,既方便演员学习、练功,又能保证使它们免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传。蒲剧许多剧目中都有独具特色的表演,既是历代艺人杰出的创造,又充分地体现出了剧种的风格,这些表演与人物造型,在《蒲剧艺术经典录》中也有较详细的记录与反映。蒲剧的脸谱艺术,上承金元杂剧的人物脸谱勾图,在衍变过程中艺人不断创新、加工,使之发展成为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塑造不同相貌、性格人物精神气质的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庚吉同志是蒲剧界较早着手研究脸谱的艺术者之一,他所收集的200余帧脸谱图,历清、民国和建国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蒲剧艺术的发展。由此可知,《蒲剧艺术经典录》不但是蒲剧资料搜集、甄别、整理及研究的重要成果,就是对其它剧种也应具有一定可资借鉴的作用。很高兴看到蒲剧艺术研究的深入,谨述数语以为序。
编辑推荐
《蒲剧艺术经典录》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王庚吉,1936年生于山西省万荣县上井村。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导演,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分会理事,原临汾蒲剧院表导演艺术创作研究室主任。一生热爱文艺,专心蒲剧事业。曾编创设计过20余个剧目的音乐、唱腔。排导过40余个剧目,其中《赠绨袍》、《祭桩》获地区导演奖,《太君辞朝》获山西省导演奖。记录、整理了《观阵》、《少华山》等10多个传统戏的表演艺术;搜集、记录、整理出“蒲剧特技”31种及“蒲剧旦角表演程式教材”,发表了“漫谈蒲剧脸谱艺术”、“兰花色香醉三秦”等论文及文章,并为《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撰写了舞美及表演部类近30个条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和《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目录
一、蒲剧特技 二、经典剧目表演选例 1.《少华山》舞台艺术纪实 2.摆剑(煤山) 3.撑船(藏舟) 4.上马(杀府) 5.庆寿(麟骨床) 6.六合架(辕门射戟一) 7.六合架(辕门射戟二) 8.试黄(画梅) 9.回营跌马(伐子都) 10.朝房 11.下马过桥(观阵) 12.蹁马(高平关) 13.朝金鼎 三、蒲剧旦角表演程式教材 四、漫谈蒲剧脸谱艺术 五、蒲剧人物妆扮与造型 摄影:顾棣、宋玉、刘音庆、林建东、崔守胜等 六、蒲剧脸谱 七、附录 赵乙谈艺 兰花色香醉三秦 我看彩彩沙凤莲 河津人与筱爱娜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左右单搅:即一面搅动,一面不动。右停左搅叫左单搅,反之即为右单搅。起动时,必须腰、颈稍用劲,使全身成为一体,如右单搅,则右肩先向后扭,头随身子也微向右摆,同时,右脚后跟抬起,继而,右脚跟猛一下蹲,身向前摆,头也象车轮旋转似的猛一回收,使右翅由上向下,由前向后的自然旋转。起动后,身子即停止摆动,主要靠头象由前向后画小圈似的劲儿来掌握,同时右边的脖大筋稍挺住,左半身及左脖筋要自然放松。当然,初练时起动后身子也还得微微摆动,熟能生巧,天长日久,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如接左单搅,则用左脚起动,一切劲儿和右单搅相反,只是起动的劲儿要大于右边,以便使右边的劲儿破坏,左翅顺利地旋转。 3.左右同时搅:起动时,右脚向前迈半步,左脚后跟抬起,身微后挺,在左右脚后跟一并猛往下蹲的同时,身子和头也猛往回收,使双翅同时向前刨,并在向前走动的同时,靠身子和头同进前后绕动的劲儿,使双翅不断地同时搅动、旋转。 4.双翅同上同下:起动的劲儿基本和左右同时搅动的劲儿相同,但上身和头要挺住,不能回收,只靠两腿向前走动的闪劲,使双翅同上同下地闪动。 5.双翅异向旋转:起动时,右脚在前,后跟抬起,左脚在后,后跟微抬,支撑起全身,头微向左歪,右下颌微起,在双脚猛往下蹲的同时,上身要稳,不可摆动,双腿变为微曲,头亦猛然由后向前变正,下巴孤线向前微抬,实际使下巴的行动线成为“\‘形,使右翅由后向前,左翅由前向后地异向旋转。双翅虽是同时起动,但右翅比左翅实际上稍早半圈,往后既靠向前走动时头部点动的劲儿,使双翅持续异向旋转。感情色彩:一般均系表现欢快、欣喜、兴高采烈、精神振奋、喜出望外、神采奕奕等愉悦情绪。当然,搅翅和异向旋转亦可表现思绪忿然,愁思苦想以及内心矛盾斗争激烈等情绪,但不如表现喜悦情绪得力。注:本文系访问白星、郭泽民、孙志华等同志记录整理。摆耳坠在蒲剧《忠孝义》(亦叫《双官诰》一剧中,有摆耳坠的特技,即以特制耳坠的不同摆法,既揭示了剧中人王春娥”夫归妻荣“的欢乐、骄傲、出人头地、不可一世的喜悦心情,同时又借此讽刺和挖苦了”弃子寻欢、沦为乞丐“的张、刘二妇人。此剧虽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做为通过技巧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讲,还是很不错的,它可以将王春娥受苦受累教养成人的薛乙哥,与”死而复生“的丈夫薛子岳同时荣归的喜出望外的心理活动和对张、刘二妇人的藐视鄙弃、冷嘲热讽的态度外在化、形象化,让观众一看就懂,而且心悦诚服。由于该剧多年不演,此技频于失传,现在唯一会摆且得到群众公认的就要算七十余岁的杨明亮(艺名玻璃翠)了,为此,将其表现形式结合剧中具体用法一并介绍。
ISBN9787104021360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王庚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