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学术传承》以学术史的视角,对近代中国学术血脉的流布、学术思想的传承、近代学缘群体的形成与流变等作了系统梳理,探讨了大师对传统学术的继承、总结和超越,对百年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对弟子的培养;还探讨了大师在学术史上的成就、生平事迹、学术风格、治学方法、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以及弟子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特点等;同时也探讨了大师与弟子的师生关系。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的学术传承》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万木森森万玉鸣——康有为学术传承
一 岭南学术自有宗
二 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三 万木森森万玉鸣
四 薪尽火传
第二章 花落春仍在——俞樾学术传承
一 朴学大师
二 经学人师
三 经史门秀三千人
四 最是难忘师生情
第三章 春风桃李三千人——梁启超学术传承
一 天纵奇才出南海
二 学术泰斗
三 春风桃李三千人
四 亦儒亦侠是吾师
第四章 国学园中留芳菲——章太炎学术传承
一 俞门高足
二 国学大师
三 国学余香
第五章 传灯千载业,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学术传承
一 簪缨大族有国士
二 百年礼乐续河汾
三 学术名山
第六章 未学斋中香不散——钱穆学术传承
一 “为往圣继绝学”
二 衣钵传人
三 史学“祭酒”
四 薪火相传
第七章 芬芳桃李人间盛——陈垣学术传承
一 不为乾嘉作殿军
二 慰我平生种树心
第八章 但开风气又为师——胡适学术传承
第九章 高山景行,永为人师——顾颉刚学术传承
第十章 静安-贯有薪传——王国维学术传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这是他的学术活动的另一特点。他在自传中说,1878年(光绪四年)他在礼山草堂从学朱次琦时,肆力于群书,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之学。1879年(光绪五年),舍弃考据帖括之学,专意养心。又因感念民生艰难,天予其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于是取出《周礼》、《王制》、《太平经国书》、《文献通考》、《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全书》、《读史方舆纪要》,经天纬地,俯读仰思,笔记中所记皆为经纬世宙之言。1880年(光绪六年),治经学及公羊学,著《何氏纠谬》,攻何休之学,既而又自悟其非,遂焚之。《公羊》是今文经学的主要典籍,何休是东汉今文经学的大师。康有为著书纠其谬,表明他已转向今文经学。1886年(光绪十二年),他又著《教学通议》和《韵学卮言》。可见康有为早年对经学用力至勤,其深厚的经学根柢由此而奠定。另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而转向今文经学。《周礼》是古文经典,周公是古文经学家崇奉的偶像。康有为早年崇《周礼》,尊周公,当属古文经学一派。但这与前述康本人所说1880年治公羊学、著《何氏纠谬》的事实相抵牾,想必康早年今古文兼治,或摇摆于两者之间。1889年至1890年的冬春之际,康有为在广州遇到了讲今文经学的廖平,或许是受廖的影响,康才彻底转向了今文经学。
草堂讲学期间和流亡国外时期,康有为撰写了大量有关经学阐发和释义方面的著作。诸如《论语注》、《孟子微》、《中庸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其中的“两考”虽不守今文家法,也并非专为考据而作,但还是代表了康有为治今文经学的最高成就。
ISBN | 7807527447,978780752 |
---|---|
出版社 |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
作者 | 王明德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