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使役现象的类型学和历时认知研究》内容简介:最早看到朱琳的名字,是她来报考科大博士生。她说她来自江苏一个安静的小城,看她的照片,果然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
这之后她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作为《汉语使役现象的类型学和历时认知研究》基础的博士论文。这算是快的,因为要读八门课,加第二外语,还有资格考,这就两年过去了,所以朱琳的效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学习效率是她在我的历史音韵学课上的表现。朱琳在大陆读硕士生时做的是现代汉语,在科大做现代语法。她的语法基础好,这没问题,所以她帮我一起写了篇评论钱乃荣先生《上海方言发展史》的文章,发表在《汉语研究》上。但她从来没有学过音韵学,一开始担心得要命。后来看看我这音韵学不像那传统的教法,也就横下一条心,结果学期论文得了个A。这还不算,她把学期论文改了改,又发表在《当代语言学》上。那三四年
,间,我的音韵学课上有六篇学期论文发表了,尽管如此,但像她这么毫无背景知识、又发表在那么好的刊物上,还真让我吃了一惊——我能教得那么好吗?该不是她本身能干吧?
编辑推荐
《汉语使役现象的类型学和历时认知研究》是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朱琳,籍贯江苏省泰兴市,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类型学等,已在《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汉语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1.1 汉语使役现象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方法论
2.1 致使类型学
2.2 语义地图
2.3 标记论
2.4 语法化和主观化
2.5 意象图式
2.6 MRS
2.7 UCxG的构式语法
第二部分 汉语使役现象的类型学研究
第三章 使役类型学和语义地图
3.1 本章问题
3.2 使役动词的语义地图
3.3 起动/致使动词
3.4 小结
第四章 起动/致使动词的标记模式和使役化
4.1 本章问题
4。2起动/致使动词分类问题
4.3 标记性和标记模式
4.4 起动/致使动词语义分类和标记模式
4。5汉语使役结构
4.6 动词使役化
4.7 结论
第三部分 汉语使役现像的历时研究
第五章 汉语使役动词的虚化和主观化
5.1 本章问题
5.2 汉语使役动词的虚化
5.3 汉语使役动词的虚化和主观化
5.4 汉语使役动词虚化的意象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汉语使役结构和动词使役化历时考察
6.1 本章问题
6.2 汉语使役结构历时考察
6.3 汉语使役结构意象分析
6.4 汉语动词使役化历时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动结结构历时考察
7.1 本章问题
……
第四部分 汉语使用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
第五部分 结语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其次,我们认为类型学的研究和历时方面语法化、虚化等的研究是可以互相参照和对应的,我们将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使役动词的语义地图,汉语使役动词的历时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和语义地图中不同的致使位置是互相对应的。本书探讨关于汉语使役现象历时方面的研究,包括汉语使役动词的语法化、虚化和主观化,汉语使役动词和结构的历时认知考察,动结结构等历时方面的认知考察等问题。汉语使役现象历时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使役动词分类和虚化、使成式、动结式等的来源、判定标准都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不打算过多讨论以上的分歧和问题,而是试图从意象图式、语义地图等认知和功能角度做新的尝试。汉语使役动词从中心意义虚化延伸出新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虚化阶段我们可以用Traugott和Langacker的两种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来分析和解释;动词虚化的不同阶段也存在意象图式的转换变化关系,不同的意义范畴由意象图式内动态参与者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从语法化、主观化和意象图式的认知等角度考察分析并作出比较完满的解释。我们认为,汉语使役结构、动结结构、动词使役化历时方面的考察可以从意象图式分析的认知角度得到合理解释,使役动词和结构的意象图式是意象性的、经验性的完型,汉语使役结构具有事件整合度的连续体和丰富的意象,结构的自主性有较大的空间,而动词的使役化、动词和结构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认为是更灵活和动态的。在汉语使役现象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汉语中独特的动结结构的历时考察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汉语使役现象及其认知方面的意象本质。
ISBN | 7548601875,978754860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 朱琳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