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学述略 [平装] 7560170781,97875601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古汉语语法学述略》内容简介:古代汉语是以接近口语的先秦书面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历代文言文。先秦书面语的语法结构和口语是基本一致的,就是虚词的使用(多同音借用字)也是口语的反映。由于口语的不断发展,这种书面语和口语逐渐脱节。到六朝时,差距愈来愈大。唐代韩愈反对六朝骈骊文风,提倡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规范的散体古文,影响后代,蔚然成风。这种散体古文,一直使用到“五四”运动以前。 后代文人的作品,虽然都是仿古之作,没有摆脱先秦两汉书面语的语法格局,但是从先秦到“五四”上下将近三千年,口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语法现象,不能不或多或少的、不自觉地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给这种散体古文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如《史记》、《世说新语》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有不同于先秦典籍中的语法现象,因而不能把文言文看作静止的死水一潭。
编辑推荐
《古汉语语法学述略》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总述部分 第一章 语音、词汇、语法 第一节 语音和语法 第二节 词汇和语法 第三节 语法 第二章 词的分类 第一节 实词和虚词 第二节 有关词类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词组 第一节 词的组合条件 第二节 词的组合手段:词序和虚词 第三节 词组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四节 词组的组合特点 第四章 句子 第一节 单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二节 复句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紧缩句的结构形式 第四节 文言文的句法特点 分述部分(之一):词类 第五章 古代实词用法的突出特点——词类活用 第一节 实词活用的范围、原则 第二节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类型、特点 第三节 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第五节 使动(也叫致动)、意动的表示方法 第六节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特点 第七节 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词活用是古代特有的表达方式 第六章 数词 第一节 古代特有的数的表示法 第二节 数词的用法 第七章 量词 第一节 名量词 第二节 动量词 第八章 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有无变格问题 第二节 指示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 第三节 疑问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 第九章 副词 第一节 范围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二节 程度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三节 时间副词的类别、意义 第四节 否定副词的上古音系、意义、用法 第五节 语气情态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 第六节 谦敬副词的用法 第十章 介词 第一节 介词的特点及其它 第二节 常用介词(一) 一、“于、以、与、为”的用法 二、“以、与”、“为、于”的通假用法 三、通假阙疑 第三节 常用介词(二) 第十一章 连词 第一节 连词的特点,连词和副词、介词的区别 第二节 常用连词 第十二章 助词 第一节 结构助词(所、者、之)的特点、用法 第二节 语气助词的类别、特点、用法 第十三章 兼词的特点用法 分述部分(之二):旬式 第十四章 宾语前置和宾语提前 第一节 宾语前置式 第二节 宾语提前式 第十五章 双宾式 第一节 双宾句式的特点 第二节 双宾式辩正 第十六章 补语式 第一节 补语的格式 第二节 宾语、补语的辩识 第十七章 主谓谓语句 第一节 主谓谓语句的认定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主谓谓语句的主要类型 第十八章 判断句 第一节 判断句的基本句式及其特点 第二节 副词“非、乃、即、则、必”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
文摘
版权页: 以上根据字形结构和它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肯定,这些词经常具有“名、动”两种用法。有的本义是动词,直接引申为名词;有的本义是名词,直接引申为动词。词义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这种经常兼有“名、动”两种用法的词类现象,看法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处理(归类)方法。1.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这一看法比较常见,也最为简便、省事。如果仅仅从理解文意来说,也可勉强说没有错误,但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以今例古是不符合古汉语实际情况的。下面仅就朱振家主编,高教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古代汉语》下册(116页一120页)“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中选取数例,说明如下:“师还馆于虞”、“夫日兼烛天下”、“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辇而归”其中画有着重号的五个词,作者认为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其实,是以今例古。下面通过字形分析,弄清其本义、引申义,并调查一下它使用的频率,就一目了然了。馆:《说文》:“客舍也,从食官声。”(从食,即客舍备有粮食,以待朝聘之客)本义是名词,宾馆(如《左传·襄三十》:“乃建筑诸候之馆”)。“馆”是用来住宾客的,又引申为住在宾馆,动词(如《左传·僖五》:“师还,馆于虞”)。《左传》中“馆”字出现34次,其中名词14次,动词20次。《孟子》中出现4次,动词2次,名词2次。舞:《论语》:“乐也,用足相背,从舛无声。”义符“舛”,是两足一前一后的相背动作,可知“舞”的本义是动词,表演舞蹈(如《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由表演舞蹈,引申为表演的事物名称——舞蹈,名词(如自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千歌万舞不可数”)。 《论语》中“舞p字出现2次,动词。《孟子》中出现1次,动词。《韩非子》中出现7次,其中动词6次,名词1次。歌:“从欠哥声。”义符“欠”是张口出气的动作,可知“歌”的本义是动词,唱(如《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由“唱”的动作,又引申为“唱”的对象——歌曲,名词(如《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论语》中“歌”字出现5次,动词。《孟子》中出现2次,动词。《诗经》出现13次,其中动词9次,名词4次。烛:《说文》:“庭燎,大烛也。从火蜀声。”段注所谓庭燎或大烛,即以一束芦苇或麻一类的易燃之物,再灌以油脂,用来点燃照明之具,就是“火炬”或“火把”(“蜡烛”是后来才有的),名词(如《礼仪、士婚礼》:“从车二乘,执烛前马”)。“火炬”是照明之具,就引申为“明亮”、“明察”等动词(如姚鼐《登泰山记》:“明烛天南”)。《韩非子》中“烛”字出现15次,其中动词8次,名词7次。
ISBN7560170781,978756017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载霖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