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语交际学重构》则是一部有关言语交际学的理论专著。全书围绕着言语行为的整个规则系统对各种行为方式的制约作用,逐层展开,提出了“言语交际学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为言语交际学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编辑推荐
《言语交际学重构》是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焕辉,江西婺源人。职改后第一批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享受者。曾任前江西大学后南昌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文科专业组长,江西省语委委员、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中国语言学会、语文现代化学会、应用语言学会、修辞学会、社会语言学会五个全国性学会及省语言学会依次任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及会长等职。独著言语交际学和修辞学专著8部,主编言语交际学专著和丛书共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万字,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和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奖。多次应邀出国和出境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被日本明海大学和华中师大语言学系聘为访问教授和客座教授;由国家科委收入《新中国科技精英谱》。 目录
序
序章 就言语交际学建设的若干问题致读者
一、言语交际学的草创动因及其背景
二、第一本《言语交际学》的意外反响使我欲罢不能
三、言语交际学的研究现状与自评
四、重构学科框架的初步设想
五、一点心愿
第一章 就言语和为言语而研究的“语言”——言语交际学的语言观与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语言学史上各种语言观与价值取向概观
三、言语行为言语交际学的逻辑起点及其语言观的进一步落实
四、对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的认识与借鉴态度
五、“言语行为”含义在本书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言语行为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符号行为
(二)言语行为又有其不同于其他符号行为的特点
(三)言语行为进入交际,是借助话语来体现其行为方式以实现交际意图的
(四)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总是双向互动、前启后续的
第二章 言语交际现象中的语言动态分析——关于确定学科对象和研究步骤的方法论原则问题
一、言语交际现象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现象
(一)言语交际现象中各种异质因素的不同质分析
(二)言语交际现象中语言因素的提取与话语的激活
(三)言语交际现象中的非语言因素定性分析与处理
二、言语交际过程的矛盾分析
(一)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据意而发言、就言而索意的过程
(二)贯穿整个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言语行为与交际意图的矛盾
(三)这对基本矛盾又决定其主要矛盾是话语措辞策略与言语行为功能的矛盾
(四)解决这对主要矛盾要靠语用手段来调整
三、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基本类型划分
(一)应酬式
(二)希求式
(三)发问式
(四)告知式
(五)阐释式
(六)表态式
(七)赞扬武
(八)指责式
(九)宣告式
(十)断定式
四、关于确立学科对象和研究步骤的方法论原则问题
(一)坚持同质分析原则,确保学科对象的明确专一性
(二)遵循相互制约原则,从言语行为与相关因素的相互制约中寻找揭示言语交际规律的现实途径
(三)坚持“两条路不能同时走”的原则,从归纳言语行为规则系统入手来开展言语交际研究
(四)遵循系统方法的有序性原则,理清学科结构层次,建立起本学科独立的科学系统
第三章 重构言语交际学的理论框架——关于学科的定位及其对象、范畴、规则系统、价值取向的重新表述
一、言语交际学的研究对象再认识
二、言语交际学的范畴系统和术语系统
三、言语交际的规则系统
(一)言语交际的最高原则“意图效应”原则
(二)言语交际的准则取信与得体准则
(三)言语交际的四条具体规则
四、言语交际学的任务与价值取向
五、言语交际学在语言学大家庭中的自我定位
第四章 语义言语行为赖以完成的内在依托——把言语交际学建立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基地上
一、一切言语行为都要依托语句意义来完成
二、语义在话语施事过程中体现为语意和用意
三、语意与含义?寓义与用意?
四、“语义、语意、用意”在言语行为中的转化与统一
(一)“语义”转化为“语意”必须经过组合
(二)“语意”转化为“用意”要从语境中的主体行为来推导
(三)“语义、语意、用意”怎样统一于言语行为中
第五章 语境言语行为赖以施行的外部环境——言语交际的研究应立足于语言使用的现实语境
一、语境考源与辨正
二、语境实质上是言语行为赖以施行的一种语义氛围
三、言语行为在各种语境中完成是语言由抽象向具体的回归
四、关于在具体语境中研究言语行为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施受者——言语行为方式须与交际主体相适宜的规则
一、言语交际研究中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言语行为存在于交际主体施受互换的双重关系中
三、交际主体的自身因素制约着言语行为的方式
四、言语行为方式必须与交际主体的角色相符
五、交际主体的角色意识与言语交际的成败
第七章 交际意图言语行为的先导与归宿——言语行为方式须受交际意图支配的规则
一、交际意图是言语行为的先导和归宿
二、交际意图对言语行为的制约性及其相对隐蔽性特点
三、按交际意图“以言行事”是一条铁律
四、言语交际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和碰撞
第八章 交际语境言语行为运转的平台——言语行为的运转须受交际语境制约的规则
一、交际语境是言语行为赖以运转的平台
二、交际场景的语义氛围给言语行为以自由运转的余地
三、交际场合中的行为规约又限制了交际活动的自由度
四、抓住交际语境中两种语义形式来运转言语行为
第九章 社会语境语言的社会变异与言语行为规范——言语行为方式须与社会发展相合拍的规则
一、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二、社会语境的历时变化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厂
三、社会语境共时的社群分化制约各社群的言语行为
四、交际中言语行为的施受不能脱离社会语境
五、社会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多样化与规范化问题
第十章 言语意图推导三步骤——关于“科学分析与人文思考相结合”构想的综合实践
一、从符号层面入手,在言内语境中解读字面意义
二、向言外语境扩展,借助语义氛围,推导会话寓义
三、从义见意,联系交际主体,推导交际意图
余论 留待继续探究的问题
附:《深圳年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的人才需求规格(综合素质条件)分类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问题很明显,既然要自愿把本学科划人索氏在《教程》中已经划出的“言语的语言学”这一更为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尝试建立一门不同于上述各种也要研究言语问题的新学科,仅仅凭借一种笼统的语言动态观,仅仅从“言语的语言学”领域选择了“交际”这个以上学科都关心的切入口,而没有找准并确立一个体现言语交际本质特征的核心概念作为本学科内部结构的逻辑起点,还是不能建立起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的。从学科建设的要求来看,确立一个明确而贯穿始终的逻辑起点,既是学科日益专业化的需要,也是一种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标志,自然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理论标志;从语言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要求看,学科的逻辑起点,还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如果某种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与该学科的逻辑起点不一致甚至相抵牾,则意味着这些方法很难适合于该学科的研究,也就谈不上建立对象、目的、方法相统一的研究范式了;再从理论形态上看,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该是由范畴构筑起来的理论大厦,前期的学科建设既没有找到一个“起始范畴”来确立它的逻辑起点,更没有在范畴化方面下工夫,以独自形成一套本学科的基本范畴及其统摄下的次范畴与一组相关的概念。这就意味着理性思维不严密,或日理论抽象没有到位。现在是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这实际上也是对本人前期的“语言动态观”一次认识上的深化和方法上的必要修正。那么,本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本人和别人经常提到的言语表达与理解的矛盾,还是话语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抑或是“辞”与“意”的矛盾?经过几度认真反思,我终于认清:统统不是。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按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三条规定性的第一条看,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开端,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学科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这种开端和规定性的过程。因此其本身不能是一个具体物,不能在其中又包含一种什么关系,即不能有相联系的两个不同事物或矛盾。如果把学科体系中某一对矛盾理解为逻辑起点,就等于把“关系”、“联系”以及其中产生的“矛盾”作为逻辑起点来看待。
ISBN | 9787539249070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刘焕辉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