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是根据作者伍静的博士论文编写而成的。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主要讲述:宏观地来看,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潘学都属于舶来品,起初都是从美国引入),不仅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更为根本的是,其新闻——传播的学科制度也在中国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制和搬用。对于前者,即知识层面,我们历来不乏关注(尽管有些僵化和滞后),而对于后者,即制度层面,我们尚不能说有敏锐的感知。也许是因为在既有的制度中浸润日久,我们早已习焉不察地接受了某些外在的制度设计,而绝少有人意识到这貌似客观化的安排也许未必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编辑推荐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是中外传播教育比较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学科
二、学科制度
三、建制史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 传播学在美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新闻学院的“准备”:新闻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社会科学化”的拓展
一、1870年代~1920年代末:职业取向的新闻学研究兴起
二、1930年代~194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研究对新闻学领域的侵蚀
三、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新闻学研究向大众传播学研究全面转型
第二节 作为行为科学的传播研究的酝酿和兴起:私人基金会、管理型学者与社会政治思潮的历史交汇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拉扎斯菲尔德、教育广播与新型研究建制的开创
二、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马歇尔、拉斯韦尔、二战与传播研究主导范式的形成
三、福特基金会、贝雷尔森与作为行为科学的传播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施拉姆式传播学在新闻学院的建制化
一、因缘际会:新闻院系并非是传播学生长的天然沃土
二、爱国斗士: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在二战和冷战中的形成
三、跻身名门:四大奠基人、信息论与学科合法性的建构
四、顺水推舟:从布莱耶的新闻教育到施拉姆的传播学教育
第四节 被掩盖的诸种建制可能性
一、芝加哥大学短暂的传播学建制
二、社会学为何“抛弃”了传播研究
三、舆论研究与传播研究的同路与歧路
第三章 传播学在中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内在知识的演化:传统新闻学的理论拓展及其与传播学知识的衔接
一、从“工具”到“媒介”——新闻学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3),传播学话语对极左政治宣传的冲击
二、从“消息”到“信息”——新闻学恢复确立时期(1983~1986)对新闻本质的探寻及其与传播学话语的勾连
三、从“传统新闻学”到“中国式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丰富发展时期(1986~1989)对大众传播学的洋为中用
第二节 外在制度的设计:美国传播学建制化模式与主导范式在我国的移植
一、新闻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与传播学的擦肩而过:社会学在院系调整后的整体停滞
二、传播学进入“外国新闻事业”的视野:“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流派”
三、传播学独立“学科”意识的萌发:对美国学科建制模式的模仿
四、“施拉姆学派”的引入:学科建构的霸权过程
五、“传播学即宣传学”:社会对传播学的接受与阐释
第三节 传播学初步实现建制化: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例
一、早期传播学选修课的开设
二、传播学硕士生的招收与研究队伍的初步养成
三、国际交流的兴起与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的成立
第四章 对照与反思
第一节 中美传播学建制化的不同路径
第二节 对建制化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传播学科之引入中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而不像某些重要学科的设置那样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贯彻领导人或政府指示的过程,即这门学科是首先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部分思想开放、敏锐的教师和学生中)受到青睐,继而才延展到政党和国家层面的,所以政党、国家层面与学界层面对传播学的认识和接纳之间有一段自然的时间差,而学界在缩短这一时间差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对待传播学的态度来说,即使在大体上崇尚传播学的新闻学者当中,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由于人生经验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相比激进、彻底的年轻人,有过深刻的政治运动教训的老教师一般比较审慎、稳健,倾向于从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寻找思想资源以解释传播学的正当性,因为倘若存心“穿凿附会”的话,找到传播学中的某些思想与中国的传统之间的貌似相通之处并不困难。郑北渭在1981年12月全国新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系统地向全国新闻研究者介绍传播学时,专门谈到传播学与我国当时的宣传报道之间的联系。也许是为了避免在座的新闻宣传干部对传播学的怀疑和警惕,他举了一个最切近的例子,“党强调做思想工作,重说服教育,提倡先进带后进,实际上都是宣传工作或传播工作的一部分”。类似的语句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他看似不经意地把“宣传”和“传播”两词混用,实则悄悄地完成了概念的替换,言外之意是“宣传”与“传播”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外来词“传播”与带有党政色彩的“工作”二字连用,居然变幻出一个全然中国化的“传播工作”概念。郑北渭还将西方传播学与我国宣传报道中接近或类似的观点一一列举。
ISBN | 9787209055253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伍静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