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内容简介:人们曾习惯于把经历这种转变的发展看作必定要我们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见解今天已经不再令人信服。我们文化传统的精髓仍然保持它弥久常新的生命力,并且有待我们继续发现它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当前仍然在经历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的阵痛。一个公民社会及其实践领域的发育健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领域的适度界分,法律的可依赖程度和社会在公共交往领域的确信程度。
编辑推荐
《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是公民伦理研究系列。 目录
导言制约: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
第一章 公民伦理的形成与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与伦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二节 西方历史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和公民伦理
第三节 公民伦理之于公民社会的意义
第二章 公民伦理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公民伦理的现状
第二节 现状成因分析
第三章 公民伦理教育的几个原则问题
第一节 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超前与制约
第二节 国家在公民伦理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节 公民伦理发展的重心与起点
第四章 公民伦理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方法探讨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家庭与公民伦理教育
第三节 学校与公民伦理教育
第四节 社会与公民伦理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按照对教育概念的这种理解,公民伦理教育也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只要是促使人们认同公民伦理、养成公民美德,无论它是由谁发动的,无论是发生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也不管它采取的是何种形式,都属于公民伦理教育的范畴。
在这种理解之下,为一个社会的公民伦理教育提供比较系统的、具体的方法上的建议,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由于公民伦理教育包含着所有可能的主体在所有可能的领域中发起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与过程,要使所提的建议达到较高的系统性,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者,在概括性与具体性的把握上也存在难题,所提的建议究竟要具体到何种程度才能免受泛泛而谈、大而无当之类的批评,是很令人困惑的。所谓方法,当然可以、有时也需要在非常具体的层面上来谈。比如,如果我们注意到要使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公民需要具备关心政治事务热情、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弄清哪些因素在阻碍着这种美德的养成,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些障碍清除掉,我们甚至可以建议说,为了使儿童从小就培养起这种美德,课本中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材料。不过,高度的具体性是以牺牲系统性为代价的,因为,一个既全面又高度具体的方法体系是超出任何个人的能力所及的。
另外,作为一种公共讨论,对公民伦理教育的探讨应该顾及这种讨论所必需的基础即“共识”,因为缺少这一基础,讨论就很难进行,即便得出一些结论也难以被人认可。但就公民伦理教育而言,似乎恰恰缺乏这样的“共识”。对公民伦理教育方法的构想,总是依赖于一些理论前提,而在这些前提上人们经常是异议纷纭。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只能是在某种非常抽象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而由此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空洞的。
ISBN | 9787303089086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贾新奇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