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变速器技术》借鉴国内外自动变速器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分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产品设计和开发中涉及的关键技术。
《自动变速器技术》共分六章,第一章系统介绍了自动变速器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组成和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了普通行星齿轮传动、辛普森行星齿轮传动和拉维娜行星齿轮传动原理,换挡元件的分类和作用,以及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和控制策略。第三章介绍了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液力变矩器、ATF、液压系统分析等。第四章介绍了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功能,控制算法与理论,控制软件的开发流程等。第五章介绍了AMT、CVT、DCT和混合动力传动等最近几年最新发展的自动变速器技术。第六章介绍了自动变速器设计开发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自动变速器技术》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教材。书中大量内容是作者的最新科研工作的总结,因此,也可以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对汽车自动变速器行业的工程技术开发人员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自动变速器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汽车变速器的发展
一、手动变速器(MT)
二、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
三、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四、新型自动变速器
第二节 汽车自动变速系统的组成
一、机械变速系统
二、换挡执行机构
三、液压控制系统
四、电子控制系统
第三节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仿真技术
第二章 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第一节 行星齿轮传动原理
一、行星排组成及其固有特性
二、单个行星排的运动分析和力矩分析
三、单个行星排的传动方案
第二节 辛普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
一、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
二、辛普森四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第三节 拉维娜行星齿轮传动原理
一、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
二、大众OlM拉维娜四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第四节 行星齿轮机构的综合传动方案与运动分析
一、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方案综合理论
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力矩分析
第五节 换挡元件的分类和作用
一、离合器的作用
二、制动器的作用
三、单向离合器的作用
第六节 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规律与控制策略
一、经济性和动力性换挡规律
二、弯路及坡路换挡规律
三、液力变矩器闭锁换挡规律
四、效率换挡规律
第三章 液压控制系统
第一节 液压控制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液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二、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
一、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
二、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三、液力变矩器特性
四、液力变矩器的特点
五、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
第三节 液压控制系统元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四节 自动变速器液压油(ATF)
第五节 液压控制系统分析
一、换挡操控系统油路分析方法
二、ZF6HP液压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和原理图
三、ZF6HP液压控制系统元件功能
四、ZF6HP液压控制系统油路分析
第四章 电子控制系统
第一节 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功能
一、电子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二、电子控制单元
三、传感器和控制开关
四、执行器
五、线束和连接器
第二节 电子控制系统控制软件的组成和控制功能
一、控制软件组成
二、输入输出信号管理
三、自动变速器中央控制模块
四、发动机控制
五、离合器状态控制
六、液力变矩器闭锁控制
七、系统主油压控制
八、故障检测与失效管理
第三节 控制算法及理论
一、PID控制
二、自适应控制
三、模糊控制
第四节 控制软件开发流程与发展趋势
一、功能设计及离线仿真
二、快速控制原型
三、目标代码生成
四、TCU测试
五、整车标定
六、控制软件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其他类型自动变速器
第一节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1
一、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二、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技术
四、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特点
第二节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CVT
一、无级变速器的分类
二、金属带式DC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DCT的关键技术
四、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特点
第三节 双离合变速器DCI
一、双离合变速器DCT的分类
二、双离合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DCT的关键技术
四、DCT的特点
第四节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一、液压蓄能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二、电力蓄能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三、混合动力系统的变速器
第六章 自动变速器建模与仿真
第一节 3种建模方式
一、信号方块图式建模
二、基本元素和元件式建模
三、数学方程式建模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四节行星齿轮机构的综合传动方案与运动分析一、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方案综合理论与普通齿轮变速器相比,行星齿轮变速器具有结构紧凑、尺寸小、质量轻、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换挡轻便和迅速、容易实现自动换挡等优点。多挡位行星齿轮变速器的传动方案是由若干个行星排通过不同方式的串联和并联来组成各种挡数的传动比,其中还包括用来控制不同挡的离合器、制动器和消除自由度的辅助构件。其可能理论方案数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或过亿种,以3个个行星排和6个换挡元件实现6个挡位为例,3个自由度存在25855200个方案,4个自由度存在5640742800个方案。从这么多可能性中寻找一个满意方案,是多自由度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方案综合法的基本要求。国内外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法的理论研究及其CAD系统研究。
多自由度行星变速机构传动方案综合法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1)研究什么样的综合法理论,能够快速达到综合法的目的;
(2)在给定挡位数下,需用多少个自由度数、行星排数、操纵件数、离合器数、制动器数,使得结构紧凑,性能优良;
(3)从众多方案中如何淘汰几何矛盾的方案和不合要求的特性参数方案;
(4)从可行方案中,如何优选满意方案;
(5)如何实现方案选择过程的计算机化。
目前,已经形成三类综合法理论:作图综合法、构件分析综合法和图论综合法。
作图综合法最早由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根据给定各挡位传动比要求,用二维角速度平面图能描述各构件位置的角速度线图,并能确定各构件运动学和传递转矩,用不同构件角速度线图的组合方法去寻找一切可行方案,形成二自由度行星齿轮变速机构的线图综合法。20世纪60年代中,苏联又提出用相对坐标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角速度平面图,形成三自由度行星齿轮变速机构的线图综合法,但是其中所用技巧比二自由度要复杂得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刘太来教授发展了原有的作图综合法,是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和体系较为完整的作图综合法。虽然作图综合法是本领域的首创,但由于该方法采用人工绘制二维角速度平面图,工作量大,对设计师的技巧依赖程度高,且容易出错,难以实现计算机化。
构件分析综合法由我国万耀青教授提出的,通过分析行星齿轮变速器中构件的特征和组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出最优方案。该综合法摒弃了作图综合法的繁琐过程,且便于实现计算机化,理论上可适用于任意自由度数。构件分析综合法的难点为方案图几何矛盾的自动判别,其提出的综合连线图法需要人工绘制,势必增加设计时间和工作量。
ISBN | 9787114090035,711409 |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作者 | 徐向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