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论述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完整过程。全书共六章,从企业生命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基于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框架、安排与该框架相应的评价方法、利用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对该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等。普遍运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多偏向于财务分析一类的传统评价方法,理论界出在不断尝试创新的绩效评价。非传统评价的难题往往在于难以施行。寻找一种理论先进、方法可行的绩效评价可谓是公认的难题。理想的绩效评价除了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还要求在特定经营环境下为有差异的评价对象设计相应的评价操作方法.虽然不能期望一套评价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评价对象,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仍为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思路,供相关人士参考。
编辑推荐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精品专著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潘康宇,1977年生于长春。2007年获得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师。研究领域主要为技术经济及人力资源管理。多次参与大型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评价项目,并在国家核心、重点期刊发表数篇相关论文。 目录
1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企业绩效评价回顾
1.3 企业生命周期回顾
1.4 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1.5 本书的研究内容
1.6 主要创新点
2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
2.2 绩效评价的支持理论
2.3 绩效评价的实践理论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框架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3.2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内容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环境假设
3.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内容
3.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4.1 绩效评价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4.2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数据的预处理
4.3 样本数据的适宜性分析
4.4 企业生命周期的主成分分析
4.5 绩效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特征
5.2 变量多元共线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和线性与非线性检验
5.3 制造业企业生命周期实证结果
5.4 制造业企业绩效实证结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企业中,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是行为主体(包括个人和团队)的主要外在环境,而行为主体和管理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或促进的关系,所以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文化和创新行为同样存在着反作用。
3.生产制造中的关键绩效环节
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企业运行的精神推动力,那么企业投入的各种要素可以称为企业运行的物质推动力。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品的过程,而产品销售过程是产品转化为收益的过程。这两个转化过程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增长的过程。
(1)社会生产时间是企业价值增长绩效的决定因素。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在企业的初创阶段,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企业生产决策的关键问题,要想进入某个生产领域,企业需要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虽然在某个时点可能企业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长期来看必定是低于的,否则企业无法生存。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途径。成长阶段的企业获得个别劳动时间上的优势地位,因此生存空间不断扩展,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此时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优势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逐渐递减直到接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随之停止规模扩张。在企业的衰亡蜕变阶段,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入和技术进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降低,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克服规模过大带来的反应迟钝、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寻找新的增长点,那么企业经营将会陷入困境并最终死亡。
ISBN | 9787504737816 |
---|---|
出版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作者 | 潘康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