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史纲要》对中国新闻史进行全景式的反映,但又注重新和精。《中国新闻史纲要》融入新闻史研究的新发现,内容延伸至2010年,并注重对规律和启示的探讨;《中国新闻史纲要》还融入新闻史研究的新看法,尤其是从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新闻传播专业化的视角,审视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过去一般从革命史的角度、道德化的标准来看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纲要》则融入社会史的角度、现代化的标准。革命史、道德化与社会史、现代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偏废又不能替代。缺乏对其中一种的了解,也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另一种。《中国新闻史纲要》分四大部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其中每一时代又大致分为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明显反映了新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国新闻史纲要》着重于基本事实和主要观点,以期让读者对重点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行文简约,力求易懂易记。
《中国新闻史纲要》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新闻工作与宣传部门人员进修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从新闻史看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和启示1
一 从社会变化看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1
二 从新闻媒介看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2
三 从新闻媒介看新闻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规律6
四 从中国新闻史可得到许多启示8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1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1
一 从非语言到口语11
二 文字及其载体12
三 新闻媒介1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14
一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成14
二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16
思考题19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形成(1815—1895)20
第一节 外国人办的报刊及其影响20
一 外报的出现21
二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发展22
三 外报对我国的影响26
第二节 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开端26
一 中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27
二 中国人早期的近代报刊活动28
思考题31
第三章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1895—1915)32
第一节 戊戌变法时期与
第一次中国人办报高潮32
一 维新派的重要报刊33
二
第一次中国人办报高潮37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与
第二次中国人办报高潮39
一 改良派的报刊40
二 革命派的报刊42
三
第二次中国人办报高潮46
第三节 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新闻出版法制49
一 清末新闻出版立法的原因和过程50
二 清末新闻出版法规的特征和意义52
三 民国初年的出版自由原则和《暂行报律》风波54
四 袁世凯时期的“癸丑报灾”和重建苛法56
思考题57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形成(1915—1921)58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第三次中国人办报高潮58
一 陈独秀与早期的《新青年》59
二 新文化运动与
第三次中国人办报高潮63
第二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65
一 《新青年》改组66
二 《共产党》和中俄通讯社66
三 劳动者报刊67
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新闻专业化67
一 报纸的专业化发展68
二 专业记者的出现68
三 新闻教育和研究72
思考题73
第五章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1921—1949)74
第一节 共产党崛起和首度国共合作时期74
一 共产党 共青团报刊网75
二 统一战线的报刊78
三 工 农 学 军的进步报刊79
第二节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80
一 共产党新闻事业浴火重生80
二 国民党新闻统制与新闻媒介网82
三 民营新闻传媒夹缝中求生85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92
一 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构与快速发展93
二 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加强统制与走向崩溃98
三 民营新闻事业举步维艰102
思考题105
第六章 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和曲折(1949—1976)106
第一节 新中国新闻事业体系的形成106
一 新闻事业网106
二 新闻事业管理108
三 新闻媒介内容109
第二节 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110
一 改革背景111
二 改革过程112
三 改革结果114
第三节 从整风 “反右”到“文革”前夕115
一 “整风” “反右”时期的新闻事业116
二 从“大跃进”到全面调整116
三 从强调阶级斗争到“文革”120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新闻事业121
一 “文革”初期——夺权对象122
二 “文革”中期——批判工具123
三 “文革”后期——帮派武器123
思考题124
第七章 改革开放起步前后的新闻事业(1976—1992)125
第一节 拨乱反正125
一 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推进拨乱反正125
二 新闻界自身的拨乱反正127
第二节 探索进取128
一 理论和体制探索128
二 法制探索130
三 经营管理改革132
四 新闻内容改进135
五 新闻媒介发展136
思考题138
第八章 深化改革 全面发展时期的新闻事业(1992—)139
第一节 产业化发展的新推进139
一 产业化发展的进程140
二 事业性传媒的新改革144
三 经营性传媒的转制144
第二节 数字化给新闻传播带来新变化145
一 给新闻媒介及其功能带来变化145
二 给新闻信息源和传者带来变化152
三 给传播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154
四 给传播方式和过程带来变化156
五 给受众和效果带来变化158
六 给新闻传媒经营和管理带来变化160
七 媒体融合及其影响161
第三节 传统新闻媒体的新发展162
一 报纸162
二 广播电视165
三 新闻内容168
第四节 通讯社的新发展169
一 新华社信息产品及服务170
二 新华社音视频新闻产品174
三 新华社其他产品175
四 中国新闻社177
第五节 尊重四权,科学发展177
一 尊重四权推进新闻事业177
二 科学发展观引领新闻事业178
第六节 新闻教育和研究181
一 新闻教育181
二 新闻研究182
思考题186
第九章 台湾 香港 澳门地区1949年以来的新闻事业187
第一节 台湾地区1949年以来的新闻事业187
一 解禁前的新闻事业(1949—1987)187
二 解禁后的新闻事业(1988—)189
第二节 香港地区1949年以来的新闻事业194
一 香港地区报业194
二 香港地区的广播电视197
第三节 澳门地区的新闻事业201
一 澳门地区报业201
二 澳门地区的广播电视202
参考文献204 序言
学习新闻史,可以了解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获得许多经验和启示,还可以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新闻教育专家们把中国新闻史(有的学校称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列入新闻专业的八门主干课程之一。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还有求职压力,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新闻史,确实有较大的难度。而且,现在已是网络时代,新闻史上值得一提的所有人和事,在网上几乎都有介绍,需要时一搜就得。
但如前所述,学习新闻史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在新闻媒介已影响很大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对那些与新闻媒介相关的理论、实践和管理工作者。
虽然新闻史的许多内容在网上都能查到,但许多知识、修养,是需要储存于脑,甚至烂熟于心、融入血液的。就像对于一个电工,许多电器配件可以放在仓库里,需要时能很快地找到就行,但钳子、螺丝刀、测电笔之类的工具,以及检查维修的技能,还是要常备于身的。
而且,网上信息浩如烟海,有所弃才能有所获,需要有明智的选择。还要有“内行看门道”的眼光,不能仅满足于“外行看热闹”。
不过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则不应对学习者的新情况和网络普及的新环境视而不见,而应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既要比较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梳理事实脉络,又要结合事实探讨规律和启示。力求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效果,力求通过事实探寻含义,提高分析研究能力,使教学具有互联网难以替代的益处。
在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中,中国新闻史的名称有不少差异。本书名称中的新闻史,可以看作是新闻事业史、新闻传播史、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简称,适用于上述各种名称的课程和其他学习者。
本书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系由笔者所教的八位研究生提供材料和初步研究,他们是陈立颖、杨揄熹、谢宽、王盈、郜利静、陈丽、孙明静、李菲。本书还请中国新闻社杨明静整理资料和校勘全书,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众多前辈和新锐的论著,尤其是黄瑚、丁淦林、方汉奇、陈昌凤、童兵、张骏德等教授的论著,在此谨致谢意。
如有教师以此书为教材需相关课件,可联系:cipedu@163com。
谢金文
2011年5月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谢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