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精装] 9787010096896,7010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包括:《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上册)》和《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下册)》2本。《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从经学视域来探讨宋明理学,则是当今学界研究宋明理学思潮的新拓展与深化,更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开创了系统研究经学与理学的关系之先,以研究经学和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为基本内容,把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经典诠释与哲学诠释有机结合起来展开论述,以揭示经学理学化的历史必然性、时代意义和价值。《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前言”部分论述何谓经学、宋学、理学及其相互关系;上篇为通论,首论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次论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再论由宋学到理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后论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下篇为分论,进一步系统地分别论述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时期的经学与理学,把经学与理学结合起来,对宋元明时期理学对经学的改造、经学的理学化展开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编辑推荐
《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套装上下册)》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学术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蔡方鹿,1951年10月生,四川眉山市人。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出版《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四十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目录
序 前言 上篇 通论 第一章 宋代以前中国经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经学概论 一、关于经学 二、“六经”与孔子 三、经学史上的派别 四、儒家经典的流传演变 第二节 经学的起源和影响 一、经学的起源 二、经学的影响 第三节 汉学及其演变 一、西汉今文经学 二、东汉古文经学 三、汉末郑玄之学 四、魏晋王肃之学 五、南北朝经学 六、隋唐经学 第二章 疑经思潮与宋学的产生 第一节 疑经思潮 一、唐中叶兴起的疑经之风 二、宋代的疑经惑传思潮 第二节 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 二、强化中央集权制统治,民族矛盾尖锐 三、宋代经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四、文教事业的兴盛与变法改革运动的展开 五、复兴儒学,重整纲常 第三章 由宋学到理学 第一节 宋学人物与派别 一、邢昺 二、范仲淹 三、宋初三先生 四、李觏 五、司马光朔学 六、王安石新学 七、苏氏蜀学 八、浙东功利学派 第二节 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针对性 一、先秦孔孟儒学 二、儒学道统思想 三、唐中叶以来重视“四书”的思想 四、宋学义理思想 五、唐以来“三教互补”思想 六、理学兴起的理论针对性 第三节 经学哲学化——理学的形成 一、经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经学哲学化的实现 第四节 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异同 一、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不同 二、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的沟通 第四章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经学观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 一、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与基本特征 一、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 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宋明理学的经学观 一、以己意说经——宋明理学经学观的特质 二、程朱理学的经学观 三、陆王心学的经学观 下篇 分论 第五章 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 第一节 邵雍开宋代理学经学义理化之先声 一、“经有因革”,“不必引用讲解 二、批佛,重人情物理 三、通过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 四、邵雍经学义理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周敦颐对《易传》、《中庸》的发挥及其经学哲学化、义理化倾向 一、关于《太极图说》 二、关于《通书》 三、周敦颐对经学和理学的影响 第三节 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 一、以义理解经,重“六经”,亦重“四书 二、继绝学,倡道统 三、以《易传》阐发气本论哲学 四、“心能尽性”说 五、张载经学、理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程颢、程颐“经所以载道”的思想及其天理论 一、对汉学流弊的批评 二、“经所以载道 三、“四书”学及诸经思想 四、天理论与道统思想 五、二程在宋学和理学中的地位 第六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上) 第一节 胡宏“经所以传义”的思想 一、“经所传者,义也 二、由经学入理学 三、心以成性说 第二节 朱熹经学及其历史地位 一、“四书”学 二、易学 三、《尚书》学 四、经典诠释学 五、朱熹经学之特色 六、朱熹经学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张栻治经而兴发义理的思想 一、批汉学流弊 …… 第七章 南宋时期的经学与理学(下) 第八章 元代的经学与理学 第九章 明代的经学与理学 结语 经学理学化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影响及其现代观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在张载“太虚即气”的气本论哲学体系里,气是最高范畴,道和理则体现了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它们不是在气之上的本体,而是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内。关于道,张载指出:“由气化,有道之名。”道是“气化”,即物质性的气运动变化的过程。离开了气,离开了气的运动变化,则无所谓道。 关于理,张载指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的聚散变化虽有多种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各种变化之中都存在着“顺而不妄”的条理即规律,这就是理。可见道和理均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张载的这一思想也遭到了程朱的批评。朱熹指出:“纵指理为虚,亦如何夹气作一处?”朱熹反对张载以气言理,他主张理应该凌驾于气之上,而不应把理与气夹作一处。 张载坚持“太虚即气”的理论,批判“虚生气”、“有生于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解说《易传·系辞》,提出了气兼有无的思想。他说:“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须知气从此首,盖为气能一有无,无则气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是易。”这里所说“气能一有无”,即气具有把有、无统一于自身的属性。张载认为,有无相接与有形、无形的关系最难掌握。在这个问题上,张载既反对无生有,虚生气;又反对把太虚与有形的万物直接等同。他说:“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张载的太虚是无形的,万象则是有形的。虽然张载以气之聚散来联系二者,但二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张载指出,如果看不到这种区别,就不明白万物是怎样产生的,把本原与万物看成互不相关的孤立存在,陷人佛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的谬误。为了克服虚生气和把太虚与万物直接等同这两种错误倾向,张载以气本论的观点来统辖有无,即有形的万物与无形的。
ISBN9787010096896,7010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蔡方鹿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