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 [平装] 978750972368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史料较丰富,除了收集、运用大量的中文档案、文献、报刊等资料外,还力图加强对外文史料,尤其是外文档案、报刊、回忆录等史料的发掘利用。书中还附有五大臣出洋路线日程及使团成员名单等图表,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五大臣出洋史实的认识。当然,如果作者能够更多地收集利用五大臣所到国家的档案、报刊等外文资料,更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异文化的交流,就能使《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分析也可以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的出版得到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资助,这是对有志史学耕耘的青年学者最好的支持和鼓励。《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能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推出,更有特殊意义。我期待陈丹今后能对五大臣出洋及其他近现代史课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编辑推荐
《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之一。
媒体推荐
清末五大臣出洋是清末政治史、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尤其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以至辛亥革命的发生影响很大,可是以往尚缺少对此事件的全面、系统研究。……该书运用了大量中外文史料,特别是发掘了一些未刊档案、日记、年谱、地方志、报刊以及英美德日等国外文史料。全书内容丰富、史料扎实、条理清楚、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具有创新性和实证性,是迄今对清末五大臣出洋事件的最新最全面研究成果。 ——王晓秋 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是影响清末政局的重要事件。从前,学者们习惯以革命史观解读它。本书作者能不落窠臼,别开路径,以中立的眼光与历史的观念,全方位地考察五大臣出洋对于清末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的影响,论定其在中国百年宪政史上的地位。对五大臣在美、德、英、日四国的活动,予以特别关注,从而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 我相信,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出版该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热切期待它能早日与读者见面。 ——徐万民
作者简介
陈丹,女,1979年生,湖北武汉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曾发表《百年前中国人对日俄战争的认识》、《百年前北京正阳门车站爆炸案的反响》、《“第四届日本侵华史学术研讨会”纪要》等文章,并参与王晓秋教授主持的国家清史工程清史邦交志日本篇部分初稿和资料的长编撰写工作。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基本资料及本书的基本内容、创新点 第一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目的研究 第一节 上谕的颁布及国内外舆论 第二节 “五大臣”称呼的由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大臣出洋目的猜测及原因 第四节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的背景 第五节 袁世凯的上奏与清政府派大臣出洋 第六节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目的 第二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一:筹备阶段 第一节 随员及经费 第二节 遇刺事件 第三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二:考察活动总论 第一节 出洋考察运作方式 第二节 各国考察总体情况 第四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三: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戴端使团与美国 第二节 戴端使团与德国 第三节 泽尚李使团与日本 第四节 泽尚李使团与英国 第五章 考察政治大臣的回国及其作用研究 第一节 考察政治大臣回国及各界的反应 第二节 考察政治大臣促进各项改革的奏议 第三节 著书立说——游记及编译之书籍 第四节 考察政治使团的其他作用 第六章 出洋人员研究 第一节 五大臣与出洋考察政治 第二节 随员情况 第七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戴端使团与泽尚李使团之比较 第二节 五大臣使团与中国其他游历者(使团)出洋之比较 第三节 五大臣使团与岩仓使团、伊藤博文使团出洋之比较 结论 附录使团成员名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天津日日新闻》于1905年7月26日登载《派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之问题》。文章开篇就说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有两点可喜的地方:第一,派亲贵大臣出洋考察,亲身体验,必然会认识到报界中人“扬外抑中”说的都是实话,“平日疑报界中人扬外抑中,不无言之过者,而今而后亲历其境将恍然于人言之不予欺乎”。第二,这次派遣出洋者,“有公爵且系皇帝堂弟,有军机,有抚帅,有侍郎,不可谓势力职位犹非完全也”,这些人的势力和职位都是以前历次派遣所不能比的,而且回国后迅速进行改革,“中国前途影响莫大于是”,“惟其喜也而有疑焉”。文章接着说此次派遣存在四点不解之处:第一,对“分赴各国”不解。作者认为此次派遣应该是为了考察立宪,那么就不应该考察专制国家,且应该在谕旨中宣明考察立宪,“庶使他国之耳目一新,民人之精神一振”,但是谕旨却“浑言分赴各国”。第二,对“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不解。文章说,既然此次为“特选”之人,其回国后就可以实行变革,为什么还需要再考察?如果这样,“择善而从”这四个字何时才能够实行呢?第三,从本源上来说,“变法以立宪为本,立宪以视国民程度为本,国民程度之高以教育普及为本”,而今不先着手普及教育而先考察,“胡为目光只注人家表面,而不顾自己内容。一再派员,有济耶?无济耶?”
ISBN978750972368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陈丹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