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内容简介: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几年的战争,翦除了元末农民军诸部,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相号召,推翻了蒙古入主中原建立的元朝,建立了明帝国。明代处于中国历史的晚期,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特别是经过“仁宣圣世”相对平静的.发展之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都市,原有的大城市的工商业活动愈益繁荣,形成了市民阶层,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活动,远比它以前的朝代发达。工商业所带来的文化形态在明朝表现得最为典型。
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高度的皇权专制和持续的党争。明代初期,政治体制沿袭元朝:中央有中书省,下统六部,掌行政;大都督府,掌兵事;御史台,掌监察。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一省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销各地的行中书省,将原行中书省的职掌一分为三,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辖,受中央垂直领导。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撤中书省,升六部;撤大都督府,其职掌分于五军都督府,六部和五军都督府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乾纲独断”、“事皆亲决”的局面。为防止后代子孙变乱此格局,朱元璋在祖训中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这种加强皇权、不设丞相的措施,对明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起了重大影响。明代皇权之集中,各种专制措施之强势,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皇帝亲自处理庶政,势不得不设内阁票拟,不得不设司礼监批红。内阁与宦官之间的权力制衡,宦官与外廷结纳植党,为争阁臣而有的庭臣之间的倾轧和争斗,皆势不可免。这些都对明代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儒学史:明代卷》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们为什么要编著一部《中国儒学史》,这是由于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而“儒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希望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估计在二十一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更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回顾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文化(“中学”)在与西方文化(“西学”)的搏击中节节败退,“全盘西化”(或“全盘苏化”)占尽上风,甚至“打倒孔家店”成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标榜“进步”的口号。可是在这样艰难的“中学”日衰的形势下,中国仍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一方面坚忍地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广阔的胸怀融合着“西学”的精华。他们深信“中学”,特别是“儒学”不会断绝,自觉地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存亡继绝”和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学者得到了对自身文化传统进行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我们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民族结成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该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反本”必须要对儒学的源头有深刻的了悟,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对儒学的来源及其发展了解得越深入,它才会越有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必须对儒学作出适时的、合乎时代的新解释。“反本”和“开新”是不能分割的,只有深入发掘儒家思想的真精神,我们才可能适时地开拓儒学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才能使儒学的真精神得以发扬和更新,使儒家在二十一世纪“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以贡献于人类社会! 目录
导言 代初年国家的儒学政策
第一节 宽猛相济的文化策略
第二节 三部《大全》的颁布及其对科举的影响
第三节 诛杀方孝孺事件对明代士风的影响
第一章 明代初年的儒学
第一节 宋濂对中原文献之学的传承
第二节 宋濂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宋濂的儒佛融合
第四节 方孝孺对金华文献之学的发展
第五节 方孝孺的《周礼》学与治平术
第六节 方孝孺的正统论
第二章 明代前期的儒学
第一节 曹端对理学的重张
第二节 薛瑄的河东之学
第三节 吴与弼的实践儒学
第四节 胡居仁的敬义夹持
第三章 陈献章、湛若水与明代心学的起始
第一节 陈献章的自然之学
第二节 陈献章的弟子
第三节 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开发
第四节 湛若水的弟子
第四章 王阳明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诚意的凸显
第二节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第三节 知行合
第四节 良知
第五节 致良知
第六节 四句教
第五章 浙中王门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徐爱及阳明学的初传
第二节 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学
第三节 钱德洪的后天诚意之学
第四节 黄绾的“艮止”
第五节 季本的“龙惕”
第六节 浙中其他儒者
第六章 江右王门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邹守益的“戒惧”
第二节 欧阳德的良知体用一如
第三节 聂豹的“归寂”
第四节 罗洪先的主静体仁
第五节 王时槐对江右王学的拓展
第七章 泰州诸人的儒学
第一节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与“淮南格物”
第二节 王栋、王襞与泰州之学的分化
第三节 颜山农的“大中学庸”
第四节 何心隐的“性乘于欲”
第五节 罗汝芳的平民教化与《易》《庸》贯通
第六节 焦兹的和会三教与复性之旨
第八章 明代中后期王门以外的著名儒者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子学的阐扬
第二节 王廷相对实证之学的复归
第三节 吕坤对晚明政弊的抉发及其修身之学
第四节 黄道周对理学与心学的综合及其新经学
第九章 丘瀋与张居正的儒学与吏治
第一节 丘濬与《大学衍义补》
第二节 丘溶的儒术与治略
第三节 丘濬的“明礼乐”与“崇教化”
第四节 张居正的儒学与吏治
第五节 张居正儒学的其他方面
第六节 张居正与王门后学的交游
第十章 东林与蕺山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东林党人
第二节 顾宪成对王学流弊的纠正
第三节 高攀龙对东林之学的深化
第四节 刘宗周对明代儒学的总结
第十一章 明代经学概述
第一节 《周易》
第二节 《诗经》
第三节 《尚书》
第四节 《春秋》
第五节 三《礼》
第十二章 明代儒学与宗教思想的融合会通
第一节 四大高僧与明代儒佛融合
第二节 儒学与道教的融会
第三节 天主教初传时期与儒家的冲突与会通
第四节 儒学与伊斯兰文化的会通 文摘
版权页:
万历年间冯复京所著之《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不主义解,专释名物,于明代一般注诗之家为别体。故在明代诗经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所谓六家诗,即齐、鲁、韩、毛之诗与郑玄笺、朱熹集传。其中齐、鲁、韩诗已亡,存者余三家而已。而齐鲁韩诗,仍可从群书之引诗中得其仿佛,故仍名六家诗。此书卷首有序例,交待作疏之体例,首言此书之旨趣专在考释名物。对古今注诗第一公案之小序,认为非古经之旧,小序之作者,又古今聚讼纷纭,故对小序置而不论。
此书释名物,所下工夫甚大,首先其所释之名物,分三十二门,如天、神、时序、地、国邑、山、水、人体、亲属、姓氏、爵位、饮食、服饰、器具、布帛、宝玉、礼、乐、兵、舟车、颜色、艺业、夷狄、鸟、兽、鳞介、虫、木、草、谷、杂物等,诗中名物,包罗略尽。每门中所释之物有多有少,多者数十,少者数种。每一物下必注出篇名出处。并于每个古字奇字下,皆注出反切。字同用异的,两见皆注,以示不同。声异字同的,只注一音,以绝异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疏释名物,引用书目至为繁多。计有古今《诗》注60部、《礼》注33部、《乐》注10部、《春秋》注17部,以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小学》,下迨谶纬,共计经部引书240余种;正史、杂史、职宫、地志、谱牒等史部书115种;子类引书更杂,儒、墨、道、法、名、阴阳等九流,下迨天文历数、兵法医方,无不包罗,计180余种;集部分总集、杂集,亦不在少数。引书虽多,但选择精审,考据详核。自谓:“此疏之设,本为明经。以经解经,譬犹以水投水,虽欲无合,其可得乎?故详加莧辑,鲜或缺遗。子史文集,则简汰浮华,导扬指要。”①对历来诗注中有争论的地方,则援据古书,出以己见:“诗人咏物,据谣俗以属篇;先哲解经,缘师门而聚讼。所以种类纷糅,训故舛驳。予不揆祷昧,辄附管窥。庶或助锦带之挥麈,解青衿之疑网。”①
释《诗》之名物之专书,以三国吴陆玑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为最古。后人多有仿作。但因草木虫鱼,古今异名,加之递相注解,舛讹良多。孔颖达《毛诗正义》,对名物颇为注意,尽量加以释注。宋郑樵有《尔雅注》三卷,其中有草木虫鱼之释,但数量不多。朱子《集传》,名物多有解释,但务为简明,不多援据,故所注多简略。明儒注《诗》,多由义理。名物之注多且细者,冯复京此书为仅见。故《四库总目》对此点特为表彰,谓征引颇为该博,改正《集传》之误多处;议论皆有根柢,为征实之学。焦弦为此书所作之序,认为诗有实有虚。虚者为诗之宗旨,而说诗者往往以穿凿坐实;实者诗中之名物度数,而说诗者往往以孤陋而不注。至于草木鸟兽这类非援据不明,非参证不实的,往往置而不顾,故诗之真正意旨难求。冯复京此书,“取疏略而广之,缀辑昔闻,参以新义。自鸟兽草木而外,如象纬、堪舆、居食、被服、音乐、兵戎,名见于经者,种种具焉。足以补陆(玑)郑(樵)之遗而起其废疾。至诗人之意则存而不论,俟读者虚心而自得之。此于孔门之言诗,不庶几近之也哉?”②这篇序对冯氏卓异之处指陈甚为明白.对他在诗学史上的贡献评价恰如其分,可谓深得此书宗旨。
ISBN | 9787301189238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学智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