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 [平装] 7030311280,9787030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以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为基础,研究教育过程中信息作用的内在规律,揭示素质、创新、和谐等概念的科学内涵与形成机制,阐述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旨在为现代教育理论开辟、重建科学化的研究路径,为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南。人才成长和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信息人教育学即新人类教育学。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适合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大学教师阅读,也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及通识性教育课程的参考读物,供各大学各专业学生兴趣阅读。
编辑推荐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是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李德昌,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西京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培训教师。出版《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获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等专著5部(合编1部),获国家专利2项,教育部、省、市各项奖4项,发表文章60多篇.一些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开创者,提出“势科学”、“信息力学”、“教育动力学”、“社会的量子化”、“对称化管理”、“集约型教育”、数学结构的“社会群及社会群表示”等概念和理论。应邀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等高校和机构及相关学术会议、干部教师培训、大学生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公益讲坛等演讲100多场。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类本性的嬗变——从物质人到信息人 第二节 科学的分化与整合——从科学到势科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势概念的历史渊源、逻辑定义及势科学原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的势感悟 第二节 自然科学中的势概念 第三节 势概念的逻辑定义 第四节 势科学原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理性信息人”假设 第一节 六维信息人与六维信息势 第二节 信息人假设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 信息势测度的复空间表达和张量求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信息人社会的现代生存机制 第一节 信息人的生存机制 .第二节 信息人的确定性 第三节 信息人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信息人社会的信息作用机制 第一节 信息作用的时空特性 第二节 信息作用的力学规律 第三节 信息作用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 第一节 科学技术势 第二节 文学艺术势 第三节 经济管理势 第四节 情感宗教势 第五节 教育文化势 第六节 信息量与信息势 第七节 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人才素质——信息人成长的动力学机制 第一节 教育学理论逻辑缺失的误导和风险及变革与重建 第二节 素质概念的逻辑定义及人才素质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素质形成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学习素质的信息势基础和逻辑本质 第五节 个性化形成的作用机制 第六节 感性与理性的彰显与互动是信息人成长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创新机制——信息人创新的动力学机制 第一节 创新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创新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学习创新的动力学机制 第五节 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第六节 知识创新的互动机制 第七节 方法创新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和谐机制与和谐素质——素质和谐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势与对称 第二节 势与群及和谐机制 第三节 信息人和谐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素质和谐的理论模型 第五节 情感势作为和谐素质恒等元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六节 群论及社会群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宇宙和社会及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通识性教育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美的科学定义 第二节 宇宙和社会及科学与艺术统一的逻辑基础 第三节 宇宙和社会及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势科学视域中的集约型教育——对称化教育 第一节 集约型教育的概念意义、时代背景及逻辑基础 第二节 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 第三节 集约型教育的有效路径——对称化教育 第四节 集约型教育的案例分析 第五节 集约型教育与人才和谐成长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如果有人告诉你“写作文就是求导”,你可能不把他当成疯子也会把他当成神经病,因为,说“求导”与“写作文”是一回事,这的确在势科学理论发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势科学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写作文的求导机制:首先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展开的内容与主题差别越大与主题联系的就越紧,文学信息势就越大,即该作文的文学信息量就越大,导数值就越大,作文就越好。 好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如此打动读者,就在于这些文学作品造就了信息强势,它们总是将生活中最世俗的和最向往的景象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细腻的和最狂暴的情节紧密联系起来;最软弱的和最强悍的人物个性紧密地联系起来。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埃德加·莫兰指出:“在小说、戏剧、影片里,人们察觉‘智人’同时不可分离的是‘狂徒’。人类展现了他的渺小和悲剧性的伟大,时常与失败、犯错误和变疯狂的危险相伴。在我们的主角的死亡中,我们尝受了自己第一次死亡的经验。”“在街上遇到流浪者、感到厌恶的人,会在电影中以他的整个身心同情流浪汉卓别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在形体上或精神上的悲惨现象几乎无动于衷,但是在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时我们会感到同情、怜悯和天良发现”;“文学的隐喻建立了相距遥远和十分不同的现实之间的类比的关联,使人能够对它带来的解读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隐喻通过产生类比克服了事物之间的非连续性和隔离,营造了文学信息的强势。 小说《水浒传》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于《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个性化的人物,而且个性化之间构成对称性张力:一方面是宋江,另一方面是武松;一方面是林冲,另一方面是李逵;……如此大的对称性差别的个性化人物在“替天行道,打富济贫”的思想和精神的统率下集聚在水泊梁山,声势浩大,令人振奋。实际上《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构成一个具有数学群结构的组织泛群。对称性人物构成可逆元,“替天行道,打富济贫”的思想和精神是恒等元。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量,营造了强大的信息势。
ISBN7030311280,97870303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德昌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