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 [平装] 978753545077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本书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扁鹊论医术、曹冲宽以待人、郭晞知错能改、石勒不计前嫌、刘墉智告贪官……这一系列精挑细选的小故事寓意深远、妙趣横生,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寻古探今,发掘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重塑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念是本书的宗旨,因而本书最后落脚于现实生活,以“当代镜鉴”作为结束,提示和呼吁人们采取适当的合宜的处事哲学和生活、工作方法。
编辑推荐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翻看此书,犹如聆听一位睿智而亲切的长者的谆谆教导。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金粟”。读书的人,或者说善于读书的人总是能从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读书的乐趣,也是读书的智慧。 阅读此书,你会发现这里有:最朴实真挚的人生经验;最厚重深刻的心灵哲学;最广博圆融的处事智慧;它是一本让人如沐春风的经典导读读物;也是一本让人心悦诚服的道德研修宝典;更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人生答疑指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长路漫漫,吾辈上下而求索;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崇智求真,虽片刻而不能止;成功的缔造、幸福的获取、精神的锤炼往往始于对智慧的探求;改变,可以从这里开始……
作者简介
项久雨,法学博士后,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第三十一届博士后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和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创作论著三部,主持、参加中外科研项目六项,科研成果或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六项。
目录
第一章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修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学礼知礼,乃立身之根本 礼之根本:诚于中,信于外 受礼乐熏陶,方为完人 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 安贫乐道是真君子 居功自傲不可取 常存悲天悯人之心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第二章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以礼处事,办尽天下难办之事 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踏实做事,忌急功近利 凡事有度,留有余地 刚柔相济,方圆处世 忍辱负重,以屈求伸 君子无所争,懂得礼让 第三章礼之用,和为贵:以礼交友,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 交友之道: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距离产生美:亲疏远近要适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和而不流 第四章孝,礼之始也:天下礼节,以孝亲先行 百善孝为先 孝之根本:不违背礼节 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孝以敬为先:注重精神奉养 委婉地向父母表达意见 游必有方:身虽离家,但孝心依旧 不让父母担忧是为大孝 孝顺父母的人可委以重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五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尚礼守法,管理者要学礼知礼 约之以礼:对下属要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 恩威并行方能有效管理 礼者,所以正身也:正人先正己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尊重你的下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心接受下属的意见 一碗水端平才可以赢得众人心 管理者要礼贤下士、选贤任能 第六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走职场,有“礼”走遍天下 大直若屈,大辨若讷:勿与上司针锋相对 满招损,谦受益:恃才傲物要不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才能出业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他人分享功劳 不可权责越位 功遂身退,天之道:功高盖主时要激流勇退
序言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有关“礼”的记录和要求可谓数不胜数,仅在《论语》中“礼”字就出现了75次之多。“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随着祭祀仪式的日益复杂,在仪式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便日益系统化,并开始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制度,这个制度后来便被称为“礼”。 周代除仪式外,礼也含有规范和礼治的思想,包括周人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它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礼”到了孔子及其继承者手中便不再专指祭祀的礼仪和制度。现在看来,儒家的“礼”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指礼法;二指礼义;三指礼仪。 礼法指政治和社会制度,如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国以礼”,荀子所说的“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义指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道德的体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里的礼皆指道德行为守则。苟子常将礼、义连用,“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是道德的内涵。礼仪指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对对方身份的尊重,也包括已成为习俗的生活方式,称为礼俗,如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以礼让为国”,《中庸》所说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等。这三重含义共同构成了儒家“礼”的内涵。 儒家“礼”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修养、立身处世,还是人际交往、职场管理,都需要“礼”的指导、规范和约束。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来看,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修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说,身为人所必须的各种品德修养,无论是恪守诚信、践行慎独,还是安贫乐道、功成不居,都离不开礼之约束。 从为人处事方面来看,《左传》主张:“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意思是说,以礼仪来观察德行,以德行来处置事情,以事情来衡量功劳,以功劳来取信于民。也就是说,有了礼的约束人们就有了行事的标准,礼越趋近于善德,这个行事标准才越中正,也越容易在人群中树立威信,这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关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礼记·中庸》为我们提供了中庸的智慧。交际中奉行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做到适度,切莫走极端、走偏锋,懂得适可而止。当然,中庸不是让人圆滑,而是教人圆通;也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大肚能容;更不是让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左右逢源。 “孝顺”一词出自《国语·楚语》,孝也是一种礼节,而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因此《左传》有云:“孝者,礼之始也。”孝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基本的人伦道德。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即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曰“不敬,何以别乎”,即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曰“事父母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劝说父母要委婉,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终追远;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时,不要远游,即使远游,也要与父母保持联系。 “礼”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管理功能,如《周礼》中的大宰、小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等官职本身就是按“礼”的规定来设置并管理国家政务的。苟子更是重视“礼”的管理作用,他提出“隆礼重法”的管理原则,指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苟子认为,必须通过礼义的教化和法律强制的约束,才能达到对国家的治理。在现代管理思想中,“礼”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管理者务必要“学礼知礼”,“立于礼”,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礼”文化传统,发挥“礼”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所谓方者,规矩也,是为职场之礼;所谓圆者,圆融也,是为练达的处世之道。在职场中,方圆为一对有机体,两者缺一不可,要想成为具有大智慧的职场达人,就要做到内方外圆,方圆相济,即内心坚守-个“礼”字,兼济圆融的处世智慧,做到行欲方而智欲圆,才能逢凶化吉,步步高升。 当然,儒家传统礼法中存在一些已经为时代所淘汰的糟粕,但不能够否认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对当代生活有借鉴意义的精华。所以,我们有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探索“礼”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重新对其进行阐发,这样,儒家的“礼”在现代社会必将焕发出其本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文摘
版权页: 有效的约束在现代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许多家族式的民营企业最后走向失败就是因为忽视了制度的重要作用,存在太多的人情管理。如果一个公司内部没有严格的制度,就等于忽视公平和效率,投有公平和效率。企业自然不能长久生存。 何谓管理?管为约束,无约束则无管理;理为疏理,与约束相辅相成。管理就是在约束、控制、制约的基础上,对被管理对象进行梳理并使之有序的行为。 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管理中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今天现代管理的约束性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的,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做到“以礼节之”,也就是说,要将“制度约束”作为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使管理有章可循。运转有序,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人情因素,避免出现指挥失灵的现象,增加管理的可预见性。 要保证制度的科学完备,管理者需要注意,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尽可能地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在取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后再确定实施。因为这样形成的制度才会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效力。另外制度的制定还要讲究周密性。如果一项制度漏洞百出、不够具体细致,那么就形同虚设,难以在实际管理中进行操作,也就难以发挥效力。
ISBN9787535450777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项久雨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