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时期的张謇与近代社会》共9章,实际上就是9个专题,分别从工业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农业的早期产业化经营,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机制,产业化的保障体系,集团动力与历史走向,早期企业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历史人物的角色转换,人格与思想演变的深层发掘等侧面,对张謇丰富而又复杂的一生重新给以诠释。虽然不能说是面面俱到,但至少对张謇思想与实践主要方面的考察比过去的研究已有较大扩展,视野较前开阔,论析较前细密,因此对于张謇与社会的互动亦较易追寻足迹。我认为此书已突破我研究张謇的既往格局,而这却应主要归功于田彤的参加并下了苦功。田彤正式从事张謇研究并非很早,但由于他一直热心协助我修订出版《张謇传》,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张謇研究产生深厚兴趣,而且认真阅读了大量相关论著与原始资料,也曾到南通等地作实地考察,所以很快就进入角色,为此书的问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作为师长与合著者的我,应该郑重向读者说明的。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时期的张謇与近代社会》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一。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重点与解释模式、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业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工业近代化的总体思路
二、大生集团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三、大生集团工业化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的早期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二、大生集团农业产业化的阶段性
三、大生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色
第三章 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化
一、流通渠道的营构
二、产品的资本化评估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体制
一、企业的所有制
二、农工商的决策、管理与评估体系
第五章 产业化的保障体系
一、人才
二、法律、金融、税则、币制
第六章 张謇与集团动力——精英人物与社会历史的走向
一、乡里精英
二、东南精英
三、全国精英
第七章 把握平衡——张謇对国家的依靠与抗争
一、对国家的依靠
二、与国家的抗争
三、通官商之邮
四、国家与社会
第八章 历史变局中的过渡人物——张謇复合转变的
解释学意义
一、初为生员:学而优则仕
二、名士风流
三、状元及弟与清流干才
四、帝党分子与早期企业家:维新变法
五、跨入资产阶级的门槛:君主立宪
六、转向革命
第九章 多重视角的考察——张謇人格与思想观念演变
一、人格特征
二、民族国家观念
三、宗教观
四、经济伦理
五、政党政治
六、中西文化观
七、庸俗的历史进化论
结语:寻求终极
一、欧美、日本视角下大生集团的困境
二、历史的机遇与主体的选择性
三、张謇与南通及近代社会的走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大昌纸厂则是兼有辅助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两重属性。在为纱厂提供包纱纸方面,它是辅助产业;在利用纱厂下脚飞花方面,它又是相关产业。大昌纸厂由张詧、张謇等人集股1.1 万元创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是在收购通州竹园纸坊的旧式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加以扩充的。张氏兄弟创办纸厂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大生纱厂飞花,为纱厂提供包纱纸和翰墨林印书局所需要的印刷用纸。但是,纸厂成立不久,飞花价格大涨,因设备简陋,所产纸张厚薄不匀。高成本带来的是劣质产品和低收益。几个月后大生便与大昌解除合同。此后,由于纸质太差,销路不畅,包纱纸也不符合大生纱厂的要求,而开办费用已超过了原始资本,大昌很快闭歇。
通过张謇等人的努力,他们粗略地建立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较为合理的辅助产业和相关产业。在学理上,这些产业能够减轻纱厂的负担,有利于各企业的独立核算,充分调动各企业的积极性;但是这些产业发育不平衡,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以棉纺织业为主导的企业群,没能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弹性的生长空间。资生铁厂机器设备齐全、配件充裕,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理应为纱、油、面等企业的运行保驾护航。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缺乏制度性的经营管理,原料依靠进口和外地,修造成本较高,历年盈亏互见。资生在检修“大解”轮时,即使照成本收费,其费用也高于上海,无形中增加了大达轮步公司的支出。1918年,成本之高终于使大生系统各厂都望而生畏,各厂宁可自己扩建修机问。其后果不仅是资生失去了业务伙伴,而且作为辅助产业的资生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
1920年,因建造驳船亏损2万多两,资生更难维持,1930年停歇,主要机器设备拨归大生一厂。没有脱离手工业阶段的大隆皂厂,也因技术落后而亏蚀,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停办。它与大昌纸厂一样,根本没有形成气候。较之资生铁厂,面厂和油厂的经营状况比较好。面粉在满足大生纱厂需要的基础上,远销华北、华南。油厂渐渐悉数消化了纱厂的下脚棉子外,并自行生产花生油,产品也远销华南、海外。
ISBN | 9787562250425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章开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