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的阐释》内容简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新概念,贯通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核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毛泽东的“中国化”,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指向,也是我们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范式。
“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各种表述形式,最常用的经典表述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互趋近是科学的理论和合理的实践的固有要求,它既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也应是其他理论和学问演进的内在原则。就哲学来说,一个世纪前,当哲学作为学科建制在中国出现以来,就提出了如何对待外国哲学、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
编辑推荐
《复兴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的阐释》是“哲学观的反思与重构”丛书之一。 目录
树立“中国特色”研究范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代序言
导言马哲研究何处去
一、中国马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马哲研究现状之估计
第一章 生活哲学与知识论哲学
一、永恒的困惑
二、古代的生活哲学
三、近代的知识论哲学
四、生活哲学的复兴
五、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第二章 哲学与哲人
一、“大学教授”还是苏格拉底
二、生活是“此起彼伏的昆虫鸣唱”
三、哲学生活:一个美学问题
四、哲学:哲学家的自我告白
五、哲学知识:意见而非绝对真理
第三章 哲学与生活世界
一、走出象牙塔
二、生活世界中的哲学:哲学生态学
三、哲学在生活世界:哲学社会学
四、叙拉古的诱惑
第四章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一、马克思是不是一个哲学家
二、马克思哲学的特色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矛盾”
四、精神家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附录 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求哲学对所有的事件、也不是要求每一位哲学家对所有的,事件都发表看法,这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这里只是强调,哲学需要有关注此类事件的意识。因为,一方面,哲学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关注来把握自己的时代的;另一方面,哲学也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关注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承担它的社会责任,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进言之,关注这些事件是哲学的存在方式,既是哲学走入生活、影响大众的方式,也是哲学走出、超越生活的方式。如果哲学家们普遍不屑于、也难于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正常的”和“反常的”的事件)发表看法,如果哲学对于这些事件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这只能意味着哲学家们并未真正面向生活,意味着哲学并未真正把握住自己的时代。
那么,当前的马哲研究为什么会脱离现实呢?是被抛弃还是自我放逐?是中国学者的现实意识不强吗?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现实意识”从来就没有缺场。中国人历来讲究“学以致用”,不论是“为学”还是信仰,都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都是为了“生”或“现世”。“学以致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愈来愈紧密的过程。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诸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等等。另一方面,实践也“逼迫”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所以,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特别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为中国的现实服务。这在哲学领域也是如此。
ISBN | 9787811411430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文阁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