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纲要 [平装] 730013937X,9787300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理学纲要》讲述了: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而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读者难于了解,因而作者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著名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理学纲要》。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关于理学的简史似乎还没有超过《理学纲要》者。《理学纲要》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思想的极佳读本。
编辑推荐
《理学纲要》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彻底。一事之是非,必穷至无可复穷之处,而始可谓定。以其所求之彻底,故其所为,必衷诸究极之是非;而寻常人就事论事之言,悉在所不取。其行诸己者,尤为卓绝。 ——吕思勉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著名史学家。出身书香门第,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共同被誉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着重综合研究,讲求融会贯通。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等。
目录
篇一 绪论 篇二 理学之原 篇三 理学源流派别 篇四 濂溪之学 篇五 康节之学 篇六 横渠之学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学 篇八 晦庵之学 篇九 象山之学 篇十 浙学 篇十一 宋儒术数之学 篇十二 阳明之学 篇十三 王门诸子 篇十四 有明诸儒 篇十五 总论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朱子既有此蔽,故于有无聚散,分别不甚清楚。其论鬼神皆然。《语类》:“问人死时,这知觉便散否?日:不是散,是尽了。气尽则知觉亦尽。”又日:“神祗之气,常屈伸而不已。人鬼之气,则消散而无余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异。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气不散,为妖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者。圣贤则安于死,岂有不散而为神怪者乎?”又日:“死而气散,泯然无迹者,是其常道理恁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气不散,又怎生去凑著那生气,便再生。然非其常也。”又日:“气久必散。人说神仙,一代说一项。汉世说甚安期生。至唐以来,则不见说了。又说钟离权、吕洞宾。而今又不见说了。看得来,他也养得分外寿考,然终久亦散了。”又日:“为妖孽者,多是不得其死,其气未散。若是尴赢病死的人,这气消耗尽了方死,岂复更郁结成妖孽?然不得其死者,久之亦散。如今打面做糊,中间自有成小块核不散底,久之,渐渐也自会散。”面糊中小块核,可云散而不可云无,朱子未之思也。(朱子之意,盖以尚有形迹者为散,毫无形迹,即寻常人所谓空者为无。然此说殊误也。) 朱子论人,则以为魄属鬼,气属神。其说日:“人之语言动作是气,属神。精血是魄,属鬼。发用处皆属阳,是神。气定处皆属阴,是魄。知识处是神,记事处是魄。人初生时,气多魄少。后来魄渐盛。到老魄又少。所以耳聋目昏,精力不强,记事不足。”此据阴阳立说也。又据五行,谓水是魄,火是魂。以《左氏》有“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日魂”之语也。因谓人有魄而后有魂,故“魄为主为干”。(案此与邵子“阳有去而阴常居”之说合。)又谓人“精神知觉,皆有魄后方有”。引周子“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之说为证。
ISBN730013937X,97873001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吕思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