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人生 [平装] 978750863041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简介: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编辑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编辑推荐: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媒体推荐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白岩松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89年7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还要接着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
目录
序——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著)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004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009 『我』到哪儿去了011 且停亭中且停停014 山水入怀,生命浩荡016 亲山临水听鸟鸣019 山水四时,人生四境024 嚼一嚼菜根的香027 发现『不亦快哉』的瞬间030 你的现在在哪里034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041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045 烹茶煮茗辨世情049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052 且尽卢仝七碗茶056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064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幸福 065 忧伤之茶:千回百转,冷暖自知068 气节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069 力量之茶:临大难而不惧071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075 绿茶:形美,色翠,香郁,味醇077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081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083 吃茶去085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092兴亡之酒094 人心之酒097清醒之酒098 从容之酒101智慧之酒102 豪情之酒104勇武之酒109 酒之品(下) 酒隐阮籍116醉侯刘伶120 酒圣陶潜121酒仙李白125 杜甫:且尽生前有限杯129 醉吟先生』白居易131 『把玩空盏』苏东坡132 《汉书》下酒苏舜钦134 癫张狂素,不醉不书136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138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145 孔子琴中识文王148 伯牙学琴,以无为师151 命若琴弦154 蔡邕听音辨意155 蔡文姬的胡笳悲歌158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163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67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170 抚琴七忌,人生七戒172 琴声即心声174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178 代后记?生活之道
序言
做一些无用的事 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一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一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名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而哪一张又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二 今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这里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三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四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五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的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六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齐威王算是一位明君,听出了淳于髡的弦外之音,从此喝酒变得有节制了。 如同淳于髡所言,人的酒量是不定的。心头烦闷之时,借酒浇愁,一两杯下去,人就已经烂醉如泥了。因为此时此刻需要借酒将自己放下来,酒后吐真言,嬉笑怒骂皆因酒。 也见过千杯不醉的,那一定是酒量吗?更准确地说,其中也有心量。心情欢畅,人气爽朗,容量自然就大。 酒,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载体,从其中能读出世事人心。小到个人悲欢,大到国家兴亡,都在一杯之中。
后记
代后记 生活之道 ——与泽道法师对谈 泽道法师,法名慧华,号圆定,沩仰宗第十世传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现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平市佛教协会会长。著有《禅释武夷山》《诗心与佛性》等作品,佛学造诣深厚。 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在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三是关于酒。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有动物性的。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 可是,我对于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内心忐忑,希望能与您交流,求证于您。 泽道法师:于老师这么说,让我诚惶诚恐。 于丹:谈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我们就从这个“快”字开始吧! 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叫“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大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在提速、加速、超速,效率成为最令人嘉许的指标之一。 这样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问题恰好就出现在“速度”上。今年发生的严重的“动车事故”,就是因为这种无止境的“快”造成的。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反省与检查,将车速降了下来。儒家所谓“欲速则不达”,道家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一个印证。“动车事故”绝非偶发事件,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速度就是一切吗? 其实大家已开始意识到速度的问题,2011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放低GDP增长的速度,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口号。但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泽道法师:我经常对人讲,一定要相信科学,但不要太相信实验室。许多科学数据都是由实验室提供的,大部分科学都建立在这些数据上。我们要知道,实验室也是有制约的。科学也不能“迷信”,客观问题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比如两部汽车,一部是奔驰,另一部是桑塔纳,一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桑塔纳根本无法与奔驰比。奔驰加到两百迈依然很稳当,桑塔纳超过一百二十迈就开始摇摇晃晃了。我们不是不追求速度,不要快,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车能开什么样的速度。 于丹:我也常常想,一个短跑运动员,一次又一次挑战世界纪录,已经到达自己的极限了,如果还要求他创造新的纪录,唯一的办法,就是服用兴奋剂了。人毕竟要受身体机能的制约。不服兴奋剂,怎么可能超越极限呢?机器虽然不需要服兴奋剂,但是不断超速也会同比增加风险,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动车事故”就是一个例证。每个人,就像您刚才所比喻的,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桑塔纳,毕竟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降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所以,我特别选择从“速度”谈起,想听一听,以您的智慧来看今天,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把生命的速度降下来呢? 泽道法师:人们惯常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是由于欲望的饥渴。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欲望用什么来满足。你可能需要一部车子来装满它,可能要有一栋别墅来填充它,需要某种社会地位来衬托它。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必然都是有限的,但你的欲望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穷的欲望,这个沟壑永远无法填满。所谓“欲壑难平”,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用无穷的欲望攫取有限的资源,人永远都在失望之中,所以大多数人就缺乏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个感觉是有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满足动物性的基本需求。人关于生活、生命、生死层面上的问题是无底的。幸福指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平衡。也许你有100万会觉得很快乐,他有500万却十分焦虑,因为彼此对幸福的认知不同。 打个比方,第一个目标是赚到10万,一两年就达到了,高兴了三天,很快幸福感就消失了;第二个目标是赚100万,三年又达到了;第三个目标是赚1000万,再过三年也达到了……就这样指标一直往上涨,越往上,速度越快,目标越高。就像爬山,越往上爬,看得越远,就越想往上爬。我们都称这是在不断超越,但是却超越了幸福,将许多人生快乐丢在脑后。 目标不断被超越,每超越一次都会感到幸福,但随后又消失了。那么是否有真正持久的幸福呢?有!就是你的能力能够配合你的欲望,满足你的欲望。一旦不配位,力不从心,烦恼就会跟随而来。这时,即便有一亿资产也不会幸福,因为心中的欲望是两亿。得到了两亿,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欲望变成了五亿。可是越往上越艰难,赚到五亿的几率越来越小,而且你的能力、智慧和福报都无法给你支持了。就像刚才所说的车,桑塔纳有极限,奔驰也是有极限的,极限到了,速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如果硬要提速,就会以生命做代价了。 想上上不去,想退又退不出,上上下下,几经折腾,屡战屡败,信心受挫,内心充满烦恼和苦闷,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人到了不惑之年应该能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时应该懂得倾听内心。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将超速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控制住。 企业和人一样,有迷惑之时,也有老化之时,需要修行,需要调整。放眼观世界,收眼了自身,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让自己的欲望与个人能力相平衡,这就是佛家提倡的知足。知足就是欲望与能力的均衡。
文摘
插图: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历史上,中国人是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人的几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让我想起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我们与这个目标正背道而驰,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为什么自己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 上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了。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之视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藉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他将宗教看作是阻挡给予世界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研究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大量优秀作品。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曾发明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如果你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你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是心里的;思恋的“恋”,也是心里的;焦虑、顾虑的“虑”,还是心里的;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在心之上,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感性描述。这看似天真的说法,却代表了中国人的情趣。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的,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讲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悠闲自得之中。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伟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生活的焦虑和困扰。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个人成长的代价。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许多人会说,社会现实如此,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有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轻重缓急,我们必须拿捏得住。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ISBN97875086304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于丹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