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平装] 97875463200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12785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地方剧艺术
黄梅戏原名“采茶调”“采茶歌”“黄梅调”,在湖北地区叫“喔嗬 腔”“采子”等;在安徽地区又称“黄梅调”;还有“花鼓戏”“化谷戏 ”等别名。在中华民族艺术园地里,各种戏曲剧目多达三百余种,而黄梅 戏是中国五大戏剧(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之一,“人说黄 梅戏语言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动人,音乐丰富多彩,好听、好看、好懂、 好学,像是个‘俏姑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黄梅戏》由苏延东编著。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苏延东编著的《黄梅戏》介绍黄梅戏的历史源头、唱腔艺术、经典黄梅戏、曲艺明星等。
目录
一黄梅戏探源 二黄梅戏递嬗 三黄梅戏的唱腔 四经典黄梅戏 五黄梅戏群星 六黄梅香飘海内外
序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 同 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程的 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 承 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任 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 意 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 化, 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的 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 文化 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 版 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 提 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 明通 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 文化、 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 , 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 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 现 伟大复兴!
文摘
黄梅戏是由采茶调、花鼓调、秧歌、 山歌等演变而来。1921年安徽省《宿松 县志》第一次正名为黄梅戏。黄梅戏从民 间的田野走出,逐步进入城市,由小戏到 大戏,一直到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梅戏从皖、鄂、 赣三省,流传到福建、浙江、江苏、广东、 台湾、香港、澳门、吉林等地,一路欢歌笑 语,一路黄梅花香。黄梅戏从20世纪50 年代起,跨洋过海,走向亚洲、欧洲、美 洲,享有“中国农村音乐美妙无比”的声 誉。 追寻黄梅戏的历史轨迹,大体上可 分四个阶段:产生流传阶段;从农村走向 城市阶段;蓬勃发展与繁荣昌盛阶段; 再创辉煌阶段。 (一)产生和流传阶段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黄梅戏 的产生和流传阶段。 18世纪中期,黄梅戏的前身——黄 梅调,产生于长江中游的“金三角”地 区,即皖、鄂、赣交界地带。最早的黄梅 调出现在湖北省黄梅县及其邻近的安 徽省省会安庆府的首县,经济文化均很 发达,素有“怀宁歌者甲天下,安庆色艺 更佳”的戏曲之乡的美称。18世纪中后 期黄梅调迅速流传到大江南北数十个 县。与此同时,黄梅调受当地地方曲调 的影响,比如青阳腔(又称高腔)和徽调。 还逐渐与高跷表演、跑旱船等曲艺相结 合,形成了“二小戏”“三小戏”“串戏”,其 中:“二小戏”是“一生、一旦”两个角色; “三小戏”是“一生、一旦、一丑”三个角 色;“串戏”是一组小戏,各自独立但又彼 此照应,有的以人为串,有的以事为串, 是由小戏到本戏的一种过渡,“串戏”的 故事情节比小戏内容丰富,角色还有正 旦、老生、老丑,为“本戏”的形成创造了 条件。“本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更为 丰富,人物(角色)也比较多,感染力强。 小戏大多表现农业生产、农业劳动者的 生活片断,代表作《打猪草》,又名《偷 笋》,原剧体现了村姑陶花与男孩金小 毛之间天真淳朴的童趣。另一代表作 《闹花灯》,又名《夫妻观灯》,反映了夫 妻之间真挚的情感。还有磕桥会》,又 名《蓝桥汲水》,描写书生魏魁元与年轻 女子蓝玉莲的倾心爱恋。具有代表性的 小戏的题材来自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经过不断地积累,由小戏演变为大戏,代 表作《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桐城县 令错审杀人案件,造成李仪春、王桂英新 婚夫妇的冤案;另一代表作愆七仙女下 凡》备受青睐,还有一代表作《张朝宗告 漕》,演的是米商张朝宗状告湖北济县粮 (漕)官贪污索贿,为民申张正义。大戏与 小戏相比较,一是在题材上突出了人民 大众性,爱憎、是非鲜明;二是在艺术上 注重民间性;三是进一步融合成自己的 艺术传统。 小戏的逐步进取成熟与大戏的初 具规模,在黄梅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戏 曲剧种转型的意义,因为后者要在前者 歌舞小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突破。 比如角色行当出现“上四角,下四角”之 分,即划分诸位演员,以其围拢一张化 妆台的上下左右位置而定:青衣(正 旦)、白须(老生)、黑须(正生)、花脸为 上四角;花旦(少女等)、小生、丑角、老 旦为下四角;前者位于化妆台的上方; 后者位于化妆台的下方。 在音乐方面,小戏生成“花腔“‘彩 腔”系统;大戏则发展了黄梅戏主调,诸 如平词、二行、仙腔等,而“三打七唱” (大锣、小锣、打鼓,七位演员组成演唱阵 容)确有新的突破。乐队亦有扩充,丝弦 的引入,烘托了音乐的良好效果。 由于黄梅戏在初期阶段一直以唱为 重,武打很少,加之乐队以及舞台因陋就 简,因而大戏尚未形成唱、白、做、打等全 面的、规范化的程序,只是形成了自有的 民间歌舞与各地戏曲艺术相融合的演出 风格。至于服装、化妆、道具等则是仿效 已有的、吸引人们耳目的成熟的戏曲种 类。 总之,产生、流传时期的黄梅戏总体 上仍属于农业劳动者、手工业者、小商小 贩等阶层的一种自唱自乐、求食求唱求 艺的文艺状态。 (二)黄梅戏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 随着黄梅戏从小到大、从业余到职 业化,进而从农村小草台到城市大剧院, 艰难地迈入黄梅戏历史进程的第二阶 段。这个阶段的起迄年代应该是自20世 纪初开始,近五十年的时间。 前文说的“草台”,就是选择某一高 地,在高地两端挖栽两根柱子,并在其间 搭架一根横木,以便悬挂灯盏照亮。如果 在水乡渔村表演,则可借用船头当做舞 台。以后演出大戏,则多借用庙宇或祠堂 前的台基搭设棚架,并加以装饰。还在 有条件的地方搭起“看台”就类似剧场 了。半职业性质的班社,演出前并不卖 票收钱,只是请求些财物以补偿班社的 支出。这时候的道具很简单,通常以物 代景,比如用椅子代替树木等。至于演 出服装也很简单,给小生穿长衫,花旦 着蓝布衣褂,县官穿红袍、戴自制的乌 纱帽,地痞流氓或纨绔子弟着绸衫(随 地借用的居多)。至于化妆用品更是就 地取材,使用白粉,用墨代替黑色,把红 色的纸漫泡后用来涂脸勾线。 P14-21
ISBN978754632005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金开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