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马连良:京剧卷 [精装] 978710403364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14881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京剧艺术
《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 本。《说马连良》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马连良在京剧舞台 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 活跃在舞台上,是一位博采众长而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世称“马 派”。他在坚守本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戏一格,创作了 一批具有鲜明“马派”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 力。
编辑推荐
马连良是一名的戏剧改革家和戏剧教育家。这本《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对马连良的京剧人生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内容包括:艺术评价、加快缅怀、遗闻逸事、古历轩谈艺录等。
目录
壹艺术评价 马(连良)派——京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兼谈戏曲表演的创作 马连良语言艺术初控——剧考零考零札之十一 马连良先生的八个(最)——在经念马连奶先生八十五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 面面俱到的马连良 说马派 把不利的条件化为成功的动力——从马连良的艺术道路汲取成功的经验 继承、革新、创造——马连良先生对京剧艺术的贡献 马派艺术三题 马派艺术管* 马派艺术浅谈 马派 精于唱情严于声韵 《清风亭》学习散记 贰回忆缅怀 识才,爱才,扶才——怀念马连良先生 讲究质量,勇于革新的马连良先生 育我成才的恩师 回忆父亲在艺术上对我?教诲 忆马连良先生 忆马连良先生 怀念京剧巨星马连生先 痛忆兮,痛恨兮!——忆(文革)中见到的马连先生 叁遗闻逸事 马连良少年时 一本未完成的年谱 马连良爱如珍宝的一张剧照——剧考零札之十一 肆古历轩谈艺录马连良 京剧漫谈 《海瑞罢官》演出杂感 《春秋笔》编排经过 编排《十老安刘》的自白 我演程婴 疑义相与析——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 撒火彩 跑龙套 论师徒——收冯志孝、张学津有感 心情舒畅话传艺 就任戏曲学校校长有感 述志“双调·新时令” 记名伶十三绝图 《郝寿臣铜锤唱腔集》序 阔刖香岛十二年 忆刘宝全先生 出版后记
序言
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文化部举行了纪念徽班 进京二百周年盛大演出活动。各地京剧院团纷纷进京献艺,一时间你方唱 罢我登场,首都戏曲舞台上可谓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蔚为大 观。值此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 ,旨在对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总结。正如丛书的出版前言所说: “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培育了艺术流派,反之,艺术流派的竟芳争妍 和春华秋实,叉丰富和充实了戏曲艺术的宝库。因此,从各种各类艺术流 派的研究入手,将会是继承戏曲的传统艺术经验,总结表演艺术体系,探 索戏曲美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基于以上宗旨,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 余叔岩、周信芳、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侯喜瑞、裘盛荣、萧长华等 人的艺术评论集。今天看来,这套评论集的价值在于:1.选择的评论对象 都是彪炳史册、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具有流派代表性。2.评论者均为表 演艺术家或评论大家,对于评论对象,他们或亲眼目睹其表演,或亲身参 与过台作,或亲耳聆听过其艺术教诲。所以,书中所涉事实均为第一手资 料。述,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评,能抓住对象之神韵;论,则行家里 手、语中肯綮。因而其史料与学术价值得到了业内人士与戏曲爱好者的认 可。 二十年过去了,该套丛书早已在市场上脱销,却仍有很多人询问、查 找,为满足读者的需耍,我们决定将这套丛书再行出版,并纳入我社“十 一五”国家重点国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国戏曲 艺术大系”整体编辑思路的观照下,对原有丛书做重新的修订与设计:1. 在体例上,以“说”为新版丛书的风格、定位,以生平事迹、艺术评价、 逸闻轶事等板块对文章重新分类、组合;2.在内容上,顺应当下读者的接 受需求,删去原丛书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文章,补充了一些具有新材料 、新观点的评论文章;3.在形式上,对开本、封面、版式做重新设计,使 其更富现代感,力争给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这套丛书,只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剧人部·评论篇”的首批 出版计划,今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表演艺术家的评论专集。在此,诚恳地 希望这套以全新面貌以飨读者的系列丛书,继续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 教与喜爱。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编委会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 2010年10月
后记
二十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曾在 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仍是戏曲从业者及戏曲爱好者案头必备读物 。二十年后,这套丛书又以全新面貌重新问世,相信她能给老读者带来新 体验,同时也将吸引、培育—批新读者。 在新书即将面世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向曾经参与编纂这套丛书的的 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可以说,这套新丛书同样凝聚着您的 心血。但因丛书所涉作者众多,一时难以逐一取得联系,对此,我们深表 歉意。请相关编者、作者及时与出版社联系,我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 付稿酬。相信我们在弘扬民族戏曲文化的共识下,能够达成彼此间充分的 信任与理解!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 2010年10月
文摘
二三十年代对马先生是个严峻的考验。能否在北京舞台上站得住脚、 内外行是否认可都是问题。 就个人条件讲,马先生唱老生“个头儿”似乎稍微高了一点儿;嗓子 又刚刚倒仓过后,尚未完全复原巩固;坐科又不是专工,“挎刀”固然有 便宜,而欲独挑大梁就显得实力有些匮乏……凡此种种的不利条件摆在马 先生面前。如果他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得体,这是绕不过去的。而 成大事业者自有宏图之计。他从个头儿想到了行头。行头的改良,他从早 年演戏时就作了实践。例如,死膛的鞑帽,上面敞口如盆,绒球四面散出 ,既难戴得稳当,又会显得人高马大。而马先生却把它加以改装,使帽檐 兜起来,减少绒球,于是显得英俊秀俏、干净明快,令人见而提神。马先 生的“厚底”并不太厚,但下底消瘦加白,立在台毯之上,在蟒、靠、褶 、衣的底襟之下,仍然能显示出服饰的高清文雅,舞台人物形象反而更加 鲜明。 我们知道马先生的唱不追求高调门儿,他唱得从容自如,顺畅如流, 使人听起来绝不费力使劲,反而觉得气舒心平,可以轻松地沉浸在剧情之 中,享受那婉转起伏的演唱艺术。“好像不够调门儿”的责难在不知不觉 中便过去了,但是这种把不利条件变为长处、以己之短去应付当时的“时 尚”该有多难!如果不付出高出多少倍的努力,不能以高出多少倍的优势 ,怎么能够树起一大流派来呢? “大舌头”之诮,从来是诋毁者的口实。然而马先生却用了极大的力 量,使天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念白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体系 。所谓“湖广韵”本来是京剧音韵依据所本,依据“湖广韵”而形成的念 白方法早已是京剧音韵的圭臬,但马先生采纳了先贤吸收北京音韵的经验 ,把湖广、中州、京韵融为一体,形成了更易为观众听懂、更易接受的一 套念白方式。口齿之间变不利为特色,反倒更显示了一种顿挫有致、抑扬 有法、铿铿锵锵,极有节奏的自然旋律。我们听他的《四进士》,宋士杰 几次公堂的据理应辩;《审头刺汤》中陆炳讥诮汤勤的冷嘲热讽;《清官 册》中寇准审问潘洪的数落罪行;《草船借箭》中鲁肃回报诸葛亮借箭的 奇迹,都是多年来脍炙人口的杰作。尤其是于节奏之间,慢念则意态声情 ,沁人肺腑,快念则流利清晰,朗朗入耳,听者至此无不心扉爽亮,情与 戏合,自然得到悦目赏心的艺术享受。 马先生的念白何以能够变不利为特点、从而达到成功呢?我从奚啸伯 先生那里知道马先生一段经历:他为了演《十道本》,一个暑天,他每天 在家都大声上口地念这出戏的白口。我们知道《十道本》这出戏,褚遂良 为储君保本说服老王,讲古比今,叙述了历代君王之成败关键。马先生在 一个酷热暑天用功,邻居一位老保姆总抱着孩子到马先生门洞里乘凉。由 于马先生一遍一遍地练,她竟完全明白了这出《十道本》的戏文,而且能 给别人讲述褚遂良保本的故事,十道条陈竟能讲得头头是道。马先生为了 把自己的不利条件化成自己的特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曾经有人说,马先生的字眼儿不够讲究,如《借东风》中“东吴的臣 ”的“臣”字、《甘露寺》“休出口”的“休”字等唱得不够妥帖。而马 先生不知道便罢,一旦知道之后立即改正。这都说明马先生对自己任何一 点儿不足都不放过,绝不以“大家”欺人,绝不以已经定型而不改正。自 己力量不足便求借外力,把别人优点融在自己身上。这正是“大度能容” 、大人物成大业的气度啊! 再从客观条件上看,20至30年代这二十年间,北京京剧舞台正是一个 繁荣昌盛的时期。仅以生行而论,京剧第二代演员,所谓“谭、刘、汪、 孙”刚刚相继辞世,但音容犹在。第三代演员正喷薄出山,时慧宝、王凤 卿、余叔岩、谭小培、言菊朋、王又宸、刘景然、小达子(李桂春)、高庆 奎等人都在自树旗帜,挑起大梁,头牌组班.各占一台,还有旦角、武生 、花脸等头牌老板,更占去若干台口,尤其四大名旦以所向披靡之势占有 着绝对优势。在这群雄并起之时,再杀出一家诸侯是何等的不容易。没有 后台支柱不行,内行不认可不行,前台没人缘也不行。这对马先生来说, 构成了一种拥挤塞道的困境。 P044-045
ISBN9787104033646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钮骠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