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枪史话(图文珍藏版)》关注的是一种在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战争中首次登上战争舞台后就改变了战争的武器——机枪的历史和发展,不过它的全部潜力直到75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在西欧战场上被同盟国感受到。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索姆河战役
1916年7月,西线英国远征军向驻防索姆河地区的德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史称“大反击”。在进攻时间的选择上英国人恰好与俄国人和意大利人发动对德国的攻击时间一致,这三方齐心行动的目的是想打破堑壕战的僵局,迫使德国和奥匈帝国投降。
6月25日英军开始为即将发起的战役开始火力准备,对无人区对面静候在坚固防御工事中的德军进行了持续长达5天的猛烈炮击。英军的指挥官们非常自信这样的炮火能粉碎敌方的防御,并乐观地估计,一旦进攻开始,他们的士兵将顺利地突破德军的阵地。
编辑推荐
《机枪史话(图文珍藏版)》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索姆河战役
全书概要
第一章
引言:对火力的追寻
火药
火炮
轻武器
弹药和精度上的改进
新的挑战
结论
第二章
管风琴枪、排射枪和机械动力连射枪
管风琴枪
排射枪
工业革命和机枪原型
第三章
马克沁机枪、勃朗宁机枪及其他
马克沁机枪
背景
马克沁机枪的早期发展
设计和性能上的进步
参与竞争
实战中的表现
后期型号和变型
勃朗宁机枪
殖民地战争和首次现代战争中的教训
“一战”前的发展
结论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机枪
堑壕战
战术和技术之间的竞赛
空中力量
结论
第五章
冲锋枪的发展
特征
冲锋枪的成熟
汤米枪
其他冲锋枪
结论
第六章
机枪在下一次大战前的发展
战术和设计上的进步
轻机枪
轻机枪和轴心国
重机枪的兴起
结论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机枪
一种新的战争方式
其他国家和德国的对比
空中和海上的机枪
结论
第八章
冷战中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战后的设计
轻机枪的复苏
小口径弹药和班组自动武器
现代加特林机枪
机枪的未来
附录一:自动武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录二:各个时期的主要机枪、冲锋枪枪型 序言
本书关注的是一种在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战争中首次登上战争舞台后就
改变了战争的武器——机枪的历史和发展,不过它的全部潜力直到75年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在西欧战场上被同盟国感受到。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
始:
索姆河战役
1916年7月,西线英国远征军向驻防索姆河地区的德军发动了一次大规
模进攻,史称“大反击”。在进攻时间的选择上英国人恰好与俄国人和意大
利人发动对德国的攻击时间一致,这三方齐心行动的目的是想打破堑壕战的
僵局,迫使德国和奥匈帝国投降。
6月25日英军开始为即将发起的战役开始火力准备,对无人区对面静候
在坚固防御工事中的德军进行了持续长达5天的猛烈炮击。英军的指挥官们
非常自信这样的炮火能粉碎敌方的防御,并乐观地估计,一旦进攻开始,他
们的士兵将顺利地突破德军的阵地。
7月1日早上7:30英军指挥官们吹响了口哨,6.6万名英国士兵跃出了战
壕,向德军阵地坚定地冲去。其中第8东萨里郡团的一个连队还在冲锋时向
对方阵地踢过去了几个足球,象征冲锋的开始。但是德军士兵在炮击下存活
了下来,也冲出战壕奔向遍布前线的机枪工事。战斗结果对进攻的英国人而
言是一场灾难:德军机枪手中的马克沁机枪已经预先调零,他们在炮兵的配
合下在几分钟内就将整营整营的英国步兵打倒在地。一位德军机枪手在战役
头一天结束时这样写道:
“我们对他们发动冲锋感到非常惊讶,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军官
们走在前面,我注意到其中一个人还是在拄着一根拐杖慢走。开火后我们只
是不断地给机枪上子弹,他们就成百上千的倒下。我们根本不需要瞄准,只
用向人群开火就行。”
有些突击营甚至还没来得及清理出自己的进攻路线就被致命的马克沁火
网阻挡住。在头一个小时结束时,84个突击营中只有30%到达了预定目标的
周围,其余的部队要不是在德军的机枪面前动弹不得就是已经被这些马克沁
机枪彻底消灭掉了,据估计第一波攻击部队中阵亡比例超过50%。然而英国
最高司令部仍然继续向一线投入后续部队,最终参战人数超过了10万人。在
战斗结束时,这天成为了英国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超过6万名大英帝国
的士兵或是倒在战场上,或是被困在敌方火力下濒临死亡,或是躺在担架上
,或是受伤还能行走。参战的129个英国步兵营中有32个阵亡人数超过500人
,其中损失最惨重的第10西约克郡团有710人阵亡。
索姆河战役显示了现代机枪毁灭性的杀伤力并彻底地改变了战斗的形式
。现代机枪出现于19世纪,但在“一战”中才充分显示出了自身的威力,对
参战双方都造成了惨重的伤亡。从那以后,机枪成为了世界各国陆军的骨干
装备之一。
全书概要
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从武器系统的角度探讨机枪和冲锋枪的
早期发展及其演化历史。第二,作为参考,具体讨论了世界上几种著名的机
枪和冲锋枪,包括早期出现的型号和如今仍在装备使用中的型号。
本书的附录中包含有技术资料。每个条目包含有武器系统的描述以及技
术特征和相关数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最早出现的火炮和后来出现的火炮型号相比显得很原始。它们在形状上通常很像是一个带喇叭形开口的花瓶,和钟口非常相像。受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早期火炮的制造工艺看上去似乎源于制桶术。由于当时无法浇铸足够大的单块金属,早期火炮生产时通常是先把几段铁条用铁箍绑在一起,就像是木桶的桶板一样。为了得到合适的形状,中间需要一个木制核心。铁条顺着木头绑好后,这段金属就在高温下熔接成一个整体(木头在冶炼时烧掉了或者是在成品冷却后除去)。这一工艺生产出的是一段两头开口的铁管或者是铁桶。由于不能一次性铸造成一个整体,这些火炮只能从后膛装填。这种工艺的主要缺陷是后膛开放,很难被密封住,发射药的爆炸威力多半泄露掉了。最初的解决方法是用一种可以插进后膛的塞子实现密封,其他的方案还有采用可以和火炮分开,两者配合使用的后膛闭锁机构。这种基本思想随着设计、材料和铸造技术的进步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技术的进步使得火炮可以铸成后膛封闭的整体部件。
接下来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火药的点火。当时炮管的表面钻有一个深入到内膛的小孔(称为火门)。发射药从炮管开口的一侧倒入,随后塞进弹药,通常是某种里面无装药的实心球形炮弹(最初是石头,后来是铸造的铁球)。发射药和炮弹都位于后膛。向火门里倒人少量火药,点燃后即可引燃内膛中的发射药,发射药急速燃烧产生高温气体。虽然后来出现了众多改进,并一直发展到现代的后膛装填火炮,但这一原理基本没有变化。
ISBN | 7506037157,978750603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 莱茵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