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读本:忠信篇(绘图珍藏本)》内容简介: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中不合道,则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故不偏不倚之谓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义则无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壮山河,固社稷,卫生民;小则敦孝悌,和夫妇,信朋友,睦宗族,化乡邻,厚风俗。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信者,所以立世也。一片真诚,无一一可假,无一可伪。其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大信不约,岂仅在然诺盟誓间乎?
编辑推荐
《德育读本:忠信篇(绘图珍藏本)》传统文化的心灵鸡汤,经典史事的圣贤道理。
本套书以正史资料为依据,精选六百多则历史小故事,内容分别涉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以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经典的历史人事、圣贤名流、嘉言懿行,来对青少年进行养性立德的做人启蒙教育。是一部精简读史、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优秀课本。内容详实宏富,故事生动有趣,并配插精美图画,是发人深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德育教材。 目录
说说忠信
比干争死
张良复仇
纪信代死
苏武牧羊
李善乳主
嵇绍卫帝
敬德瘢痍
元方举知
金藏剖心
真卿劲节
李绛善谏
孟容制强
李沆不阿
王旦荐贤
岳飞报国
洪皓就鼎
孝孺斩衰
铁铉背立
于谦勤王
樊姬进贤
女婧谏槐
钟离陈殆
魏负匡君
忠婢覆鸩
庄侄童谏
冯妃当熊
滂母无憾
卞裴何恨
朱韩新城
贵儿殉君
长孙规谏
王母勉儿
高秦死报
刘薛斩子
刘母教诤
周母含笑
子文告新
御己农谏
史鳅正君
樊哙鸿门
许杨械解
张纲埋轮
钟雅独侍
谒之引颈
处俊至忠
仁杰直奏
嘉贞言路
韩休峭鲠
廷玉何悔
韩琦撤帘
富弼防意
昌世迎驾
绛山瘗烬
绍宗生奠
钟同感马
杨爵泰然
齐姜重国
虞娟谏君
发母数子
陵母伏剑
苟刘保城
徐惠匡君
钟许悟夫
董杨训儿
陈冯杖子
施氏奴事
蓝姐捕盗
曾晏守砦
常哥苦心
朵那全主
妙善保印
周妾劝劾
金章牙牌
兆婢托耕
展禽轻鼎
季札挂剑
魏斯冒雨
季布一诺
刘平期贼
郭伋亭候
朱晖许堪
张劭待式
韩康卖药
陈寔期行
羊祜推诚
曹摅约囚
何远一缣
高允不妄
魏征妩媚
戴胄守法
宋璟责说
子仪见酋
道琮觅殡
曹彬激诚
蔡襄完愿
溧女投水
贞姜待符
越姬信心
共华待死
州犁释甲
赵柔一言
傅岐约囚
蒙正三对
狄青无欺
赵抃告天
庭式心许
姚雄许女
春芳践姻
邓曼抚民
卫姬信行
罗静自誓
昌蒲慎言
张女不诬
冬梅践言
王陈抱子 序言
这套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读本荟萃了约六百则讲述前辈圣贤品德言行的
历史小故事,目的是通过阅读或倾听这些生动真实、通俗易懂、富于教益
的故事,教给读者简单实在的做人道理,培养读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道德教育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备受重视的。早在《尚书》
里古人就讲“德惟善政”,道德是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基石。中国两三
千年的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都讲教化、德教,讲修身养性、立身处世、
安身立命,这些全都是德育的内容。德国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
:“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的
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道德在西方一直就是这样极受推
崇。中国现代以来,特别强调德育。建国后,我们长期倡导青少年要“德
、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又加上了一个“美育”,讲“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始终都把道德的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在全社会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把“讲道德”和“心灵美”作为重要
的内容。邓小平要求社会主义新人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四有”人才;江泽民讲“以德治国”;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
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在强调道德教育、教化巨大而重要的社
会功能。
我们编辑整理的这套书,从根本上说,是一套道德教育读本,是一套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这个读本最显著的特点或称优点是:所有的道德
说教或教诲都寓含于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之中。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基本
上是古代的圣贤、英雄或做人的楷模。故事简单有趣,读来毫不费劲,但
在阅读过程中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前人高尚言行的熏染和影响。孔子说:
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比自己贤能、优秀的人就想向他们看齐。青少年
读者在读到这些中国古代优秀人士的事迹后,就会产生向他们看齐、向他
们学习的愿望,也就能在轻松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和
精神修养。
这套书原题《八德须知》,他的主要编辑者是民国时期浙江湖州的蔡
振绅先生。他的父亲蔡丕著晚年得子,遂辞去官职,解甲归田,亲自教育
儿子。在蔡振绅四岁时就教他读《孝经》,每天夜里都给他讲授一则古人
的嘉言懿行,故事的题目都是四个字的,如《虞舜耕田》《木兰从军》。
一年之中,只有除夕和元旦这两天停讲。父亲这样娓娓讲述先圣前贤的故
事持续了多年,给蔡振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后来常常回忆起父亲
在他童年时讲的这些故事,感慨良多,受益无尽,于是就想根据记忆将这
些故事记录整理出来,用以启蒙、教育后来者。因此,当他读到福建黄继
谷先生依照古本《二十四孝》故事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八德须知》一书时
,感触良多,又怀想起父亲当年对自己的夜夜教诲,便开始着手将童年受
教于父亲的故事内容,仿照相似的体例进行分类编辑整理,内容不足的就
参照各种史书和历史传记的记载予以增补。为了适应童幼少年的接受习惯
,每则故事都只有八十个字左右,并且全都配上由周顺章等人根据故事内
容所作的插图,同时附上四句四个字的题诗,题诗是对故事内容的简单概
括和归纳,便于孩子背诵或记忆。每则故事的题目前两字都是人物名,后
两字则介绍他的事迹或史实。
蔡振绅编撰的这套书的内容都是依据史传、史书而来,因此书名原拟
称作《历史八德言行录》,因为黄继谷《八德须知》已有相当影响,便沿
用了这一名称。最难得和可贵的是,本书所有故事都是确有其人其事,都
是以史为据、有案可查的。真实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套书本
意就是要通过叙述前人的这些嘉美良善的言行,为后世读者树立一个道德
的标杆和效法的楷模。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美好传统。
在文明进化到今天的现代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社
会主义荣辱观所概括的“八荣八耻”正是我国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也是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强调要“知耻”,即
知道怎样去做才是光荣的而怎样做就是可耻的。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分别讲爱国、
为民,这实际上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忠”,即忠于国家和人民;“以诚实
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讲诚信,就是古人所谓的“信”,“守信”
和有“信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讲守法,就是古人
所谓的“礼”,知礼自然不会违法乱纪;“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
为耻”讲勤俭、艰苦朴素,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廉”,应“清正廉洁”;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
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分别讲科学、勤劳和协
作,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忠义”、“孝悌”。可见,“八荣八耻”与古人
所谓的“八德”之间是血脉相通、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这套依据《八
德须知》改编的读本非常适合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辅助读物,对帮
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体系大有助
益。
当年蔡振绅编完《八德须知》,“同人闻之而色喜兮,共乐踊跃以输
捐,计二集之书三万有奇兮”。许多的朋友同好纷纷捐钱来帮助刊印这套
书。书大约在1932年前后陆续编辑出版。出版后不到两年,就遇到日本侵
略者进攻上海的闸北,闸北的房舍十有八九都被炮火摧毁。这套书当时正
在闸北的印刷厂里制作,侥幸逃过了战火,存留了下来。后来,《八德须
知》在全国公开发行,大受各界读者欢迎。遗憾的是,建国后这套书就罕
见踪影。此次我们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的“故纸堆”里发现这套书,重新
进行整理修订,基本保留了文言原文和插图及题诗,删去了一些明显带有
封建迷信的内容,并约请熟悉文言文和古代历史的朋友,根据现代汉语规
范重新进行白话文翻译,力求文字简洁生动,适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沿袭这套书原来的编排体例,根据故事内容主题划分为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四卷,并在每本书前分别附有序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该书的深刻蕴涵。
这几年,全社会都在探讨做人的道德底线的问题,社会舆论也愈来愈
担忧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品格沦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整理出版
这套通俗读解历史、讲述中华美德故事的图书,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多年历
久弥新的德教精神、清正社会风气、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非常及时
并具有深远意义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成人养德,看圣贤
事、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让我们重视这一类世代相传、发人深省的传统
,感动于轻松读史中。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白话
三国时期,魏国钟会的母亲叫张昌蒲,是个忠信之人。即使平时对下人们说话,张昌蒲也一定是很讲信用的。当她怀着钟会的时候,钟会父亲的小老婆孙氏对她妒忌得很,就在她的食物中投了毒。张氏吃了一口,发觉了,就把吃下去的食物吐出,虽然没被毒死,但头晕了好几日。有人劝张氏把这事告诉给丈夫,张氏却说:“大老婆和小老婆相互侵害,往往破坏了家庭团结,也危害了国家。如果我去告诉丈夫,万一他不相信,又有谁能替我申明真相呢?孙氏一定以为我会去告状,因为惧怕,她会恶人先告的,这事本是由她引发的,我心里很坦然,我不会再追究了,当然心里肯定有点不痛快。”张昌蒲于是假称生病歇着。小老婆孙氏果然就先去对钟会父亲告状了,她说:“我希望张氏能生个男孩,就给她药喝,没想她反倒说我用毒药毒她。”
ISBN | 9787539165172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作者 | 蔡振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