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国外著名决策案例 [平装] 978720304522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21667 类别: 图书 管理 管理学 决策学
《国外著名决策案例》主要内容包括:政事篇、汉谟拉比依法治国、梭伦改革、英国圈地运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老沙皇废除农奴制、公社原则永则——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尝试、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哥达纲领》的出台过程、发生在半殖民地的“基马尔”模式、经济与科技篇、采邑分封制度、“奴隶贸易”、开辟新航路等等。
编辑推荐
《国外著名决策案例》是中国党政领导案例教程之一。
目录
政事篇 汉谟拉比依法治国 梭伦改革 英国圈地运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老沙皇废除农奴制 公社原则永则——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尝试 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哥达纲领》的出台过程 发生在半殖民地的“基马尔”模式 经济与科技篇 采邑分封制度 “奴隶贸易” 开辟新航路 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 石油价格的波动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日本企业界的忧患意识教育 日本科技兴国的战略决策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韩国金融风波 铱星金融风波 疯牛病笼罩欧洲大陆 军事与外交篇 南北对话 日本企业界的忧患意识教育 日本科技兴国的战略决策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韩国金融风波 铱星的陨落 疯牛病笼罩欧洲大陆 军事与外交篇 希波战争 斯巴达克起义 贞德抗英 美国独立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诺曼底登陆 苏伊士运河战争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波折 凡尔赛分赃 列强海上争霸 慕尼黑阴谋 思想文化篇 两种宇宙观对立 伊索寓言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由“太阳中心说”引发的争论 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欧仁。鲍狄埃创作《国际歌》 诺贝尔的遗嘱 “哈佛模式” 人事篇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林肯善于用人所长 随身支票——法国总统戴高乐勤政廉政 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 辛辛那提的流血事件——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案 伊梅尔特能否胜任——“通用”首席执行官人选之争 格帝圆了石油帝国梦 福特公司的“猎鹰计划” 洛克菲勒的兼并奇招 警示篇 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问题之争 “佣金教父”西尔文——法国埃尔夫公司舞弊案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19世纪初,日本同中国一样,幕府并不了解世界上变化着的时势,凡是外来的事物,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尤其是对英、美、俄等国的开港通商要求均予以拒绝,并且还颁发了一个《驱逐令》,意思是各藩对靠近日本的外国船只,可以击退,不必待命。但时间长了,幕府又害怕同各国引发冲突,遭来祸患,便又下令修改了《驱逐令》,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某些港口加煤上水。至于通商,则仍然采取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向远东扩张,日本无可例外地成为被侵略的对象。1853年,美国率先用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后,美国利用炮舰政策,逼迫日本鉴定了《日美和好条约》、《神奈川条约》。这些条约规定:美国在日本可以设立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所开放的港口成为美国舰船的停泊地,所需粮物均由日方供给。至此,日本等于结束了闭关自守的局面。此后,英、俄、荷等国继美国先例接踵而至,纷纷签订类似条约,所开口岸日益增多,使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1862年至1864年,发生了日本武士杀死美国商人和州藩炮轰外国船只的事件,英、法、美、荷以保护侨民和报复为由,组织联合舰队炮击鹿儿岛、下关,并攻占炮台,幕府只得支付300万美元赔款;1866年,国内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先后发生的大规模“捣毁暴动”、“改革世间”、“平均世间”的暴动达几十起。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们甚至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展开了推翻幕府的斗争。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德川庆喜提出了辞去将军职位,还政于天皇的要求。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宣告倒台。德川名义上倒台,军事实力仍然强大。由此又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幕战争。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政府深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从1868年3月起至1879年年底,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而巩固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明治政权,为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1863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即《五条誓文》。主要内容有: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这个纲领表达了地主、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要求,表明了倾向近代化的意向。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纲领的第二条含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思;第三条含有废除等级身份制度的意思;第四、五条含有放弃攘夷口号,与外国往来,吸收西方文化知识的意思。第一条反映出新政权在改革时期的某种民族气氛。所谓“会议”,是指朝廷大臣的会议;所谓“公论”是指向大名征求意见,并不包括人民群众的舆论。相反,在公布《五条誓文》的同时,政府又向人民公布了《五枚告示牌》,严禁人民结党聚众和“相率逃亡”等。 明治政府经过周密的准备,在宣布《五条誓文》后不久,于1868年4月又颁布了一个称为《政体书》的法令。这是明治政府的组织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明治政府的“1868年宪法”。《政体书》全文共15条。其主要内容是:(1)在第一条里开列《五条誓文》,强调以此来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2)确定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为“太政官”(国务机构),并且强调权力集中。(3)参考了欧美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政府机构组织和职权划分中,突出三权分立思想。(4)采用官吏公选法。规定诸官每次按公选办法,轮换一次。第一次轮换时,留下半数延长两年任期之后再行轮换。如果有人深孚众望,也可延长供职数年。实行这种官吏公选轮换的做法,是近代世界上没有过的。(5)规定地方行政为府、藩、县三种体制,它们的政令也要根据《五条誓文》行事。 在军事方面,明治政府按照“富国强兵”的要求,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和警察。1872年11月颁布征兵诏书,取消武士独占军人身份的特权。1873年颁布《征兵令》,正式着手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常备军,聘请外国教官,一按照普鲁士方式来训练日本军队,对官兵灌输反动的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
ISBN9787203045229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孟艾芳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