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师普教?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全解:语文真题解析与模拟》系列图书中各科的真题解析与模拟均包含两个篇章:专题篇与套题篇。专题篇在对历年自主招生真题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把考试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每个专题先提炼出考点,然后对真题分类解析,各个击破。最后,设置一些与本专题相关的模拟题来让同学们进行巩固训练以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解析过程中的技巧点拨、解题策略为考生备考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套题篇是本从书的最大亮点。它不但能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自主招生考试内容,而且能从整体上把握考试的题型、特点及相关题目的难易程度,真正达到了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自主招生考试的目的。
编辑推荐
《京师普教?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全解:语文真题解析与模拟》:全面性应考科目齐全,真题悉数呈现,考点覆盖全面,题型尽收眼底。科学性专题划分精准,题目全解全析,技巧点拨到位,训练设计高效。权威性体例设计科学,名师倾心打造,解题思路严谨,答案准确详尽。 目录
第一编 专题部分
专题一 语言知识与运用
考点清单
解题策略
真题解析
模拟演练
专题二 文学、文化常识,名篇名句
考点清单
解题策略
真题解析
模拟演练
专题三 古诗文阅读
考点清单
解题策略
真题解析
模拟演练
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
考点清单
解题策略
真题解析
模拟演练
专题五 写作
考点清单
解题策略
真题解析
模拟演练
第二编 套题部分
2011年北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语文试题
2011年华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语文试题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模拟试题(一)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模拟试题(二)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对作品中的有关人物或事件直接表明爱憎褒贬抑扬的情感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景语即情语,通过写景,抒发了对世外桃源式的山居生活的热爱与留恋之情。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思想,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绣饮清露,清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之“饮”响”表达出对自己立身高洁的人格和无须外在的凭借即能声名远播的才能的热情赞颂之情和高度的自信。
4.寓情于事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所叙之事中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即是典型的例子。
5.用典
借用典故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讽刺时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是用典佳作。
6.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某一事件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六朝帝王起居与临政的地方“台城”为题,通过六朝帝王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的鲜明对比,讽喻唐朝执政者应吸取严肃的历史教训,表达吊古伤今的感慨。
7.渲染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的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即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的渲染,使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8.衬托
即烘托,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即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有正村和反衬两种。
正衬即用相同、相近、相关的事物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作以“桃花潭水”之深衬托了汪伦对我的真挚纯洁感情之深厚。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既使画面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宁谧。
ISBN | 9787303130740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薛金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