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与国学》内容简介:毛泽东,历史的伟人,文化的巨擘!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一生中,毛泽东着实读破了万卷书,他在演讲、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下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他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惊天,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他是诗坛盟主。从屈原到李白,从古体到近体,从唐诗到宋词,从豪放到婉约,名家名篇他讽咏成诵,挥洒自如。他是文坛精英。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从贾谊策论到韩愈古文,他反复读诵,揣摩摹仿。兴致所至,他又荐之于他人,“奇文共赏析”。他还是撰写中华传统楹联的高手,他是自创一体的书法家,他是“古典小说迷”,他又是“国剧”鉴赏家。听毛泽东演讲,和毛泽东交谈,读毛泽东诗词与文章,无不使人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国学知识的教益。这一部《毛泽东与国学》详细地阐述了毛泽东的国学根基与渊源……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与国学》:毛泽东是罕见的博览古籍,精通经、史、子、集且运用自如的历史楷模!
毛泽东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学古而不泥古,读书而不尽信书,崇圣而不迷圣!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学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了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是毛泽东阅读国学经典,挖掘国学宝藏的一个最大的特征。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对国学典籍的饱览,就没有对他中华民族历史延革、民族性格与革命胜利的把握。 作者简介
李京波,女,1986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武警北京指挥学院语言教研主任、教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9年获全军育才银奖。 目录
第一章 博大精深的国学基础
第一节 六年孔夫子
第二节 自是伟大之器
第三节 学问筑基在一师
第四节 探求为学之道
第五节 以国学常识为最急
第六节 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
第二章 毛泽东主要思想土壤——国学
第一节 何为国学?何为大师?
第二节 国学大师的成就与标准
第三节 毛泽东的国学成就
第三章 大师中的大师
第一节 充满大师品质的文化思想
第二节 建国后毛泽东的文化观
第三节 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领袖风度
第四章 毛泽东国学活动简历
第一节 学富五车的学问大家
第二节 国学信仰之毛泽东与《经史百家杂钞》
第三节 激扬文字解析二十四史
第四节 毛泽东解析五大名著
第五节 毛泽东最爱不释手的古籍《资治通鉴》
第六节 “老”“庄”两部必读的奇书
第七节 毛泽东与奇书《何典》
第八节 毛泽东的《周易》研究
第九节 毛泽东与庾信的《枯树赋》
第十节 毛泽东解析《六祖坛经》
第五章 传统国学文化造就出的军事家
第一节 独领风骚的军事思想
第二节 《孙子兵法》孕育出毛泽东军事理论
第六章 与国学大师的学术交往
第一节 故友诗友,以学为友
第二节 尊重学人更尊重学术
第三节 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
第四节 毛泽东与郭沫若的学术往来
第七章 炉火纯青的楹联艺术
第八章 原创性诗人与诗论家
第一节 伟大的诗论家
第二节 诗言志
第三节 诗要用形象思维
第四节 诗的意境之论
第五节 天章云锦织豪情
第六节 气雄万古的诗词
第七节 以诗词论历史
第九章 臻于化境的语言艺术大师
第十章 经天纬地的哲学伟人
第一节 开拓哲学新天地
第二节 评价与扬弃中国传统哲学
第三节 改造利用中国传统哲学
第四节 从治学态度到思想路线
第五节 超凡脱俗的思想大师
第六节 客观深入地解析孔夫子
第十一章 书起千年之落
第一节 孕育书法大家的时代
第二节 渊博的学识与书法艺术
第三节 当代书法之新体——毛体
第四节 力的风骨美
第五节 空前绝后的题词泰斗
第六节 行草书圣毛泽东
第十二章 国学伟人之修性
第一节 典型的浪漫文人气质
第二节 伟人的率性是一种伟大
第三节 一个在路上的理想主义者
第四节 意境高玄的人格魅力 文摘
版权页: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无疑是毛泽东在学习生涯中第一次正规地接受法律教育,也是他一生中头一次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授法律课。拿今天的尺度衡量,毛岱钟所授的知识无疑是浅显而有历史局限性的。或许在当初,谁也不会料想到,这段学习经历在日后毛泽东的一生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正是由于毛岱钟先生——这位被毛泽东称之为“失业的法科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勇敢冲破历史樊篱,敢为私塾教育之天下先,打破私立学校教材教法的固有传统,对毛泽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法制启蒙教育,才使之粗知了一些法律常识,在他稚嫩的心田里萌发了依法治国的幼芽,开始懂得了依靠法律武器建设国家、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它的意义还不仅如此,而在于自此以后“法制”二字在他的头脑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在后来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毛泽东法律思想”。以其为指导思想,他亲手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土地法》、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条例》、解放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和建国初期起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关于1909年秋至第二年夏复学后这一年的读书情况,毛泽东曾回忆说:“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口角,最后我从家里出走。我跑到一个失业的学过法律的人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此后我又跟一位老先生读了更多的经史之类的书,而且还读了许多当代的文章和几本新书。”在东茅塘私塾,毛泽东主要攻读的是《公羊春秋》《左传》《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这期间他还在毛麓钟的辅导下阅读了《资治通鉴》,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经史古籍。毫无疑问,这些书不仅使毛泽东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著者的学问、德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愈到晚年,其阅读史书的兴趣愈加浓厚。
ISBN | 9787515100531 |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 |
作者 | 李京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