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伦理研究》是在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编著的,《行政伦理研究》从制度角度、特定的伦理维度研究行政问题,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意义重大。为我们把握行政改革的趋势提供特定的伦理视角,为行政改革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以完善行政道德评价体系,建立一套清晰规范、易于操作、程序严密、协调配套的行政道德的褒抑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
编辑推荐
《行政伦理研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董建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
胡辉华,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行政伦理学、非政府组织理论与实践、意识形态问题。 目录
第一章 解析行政伦理
一、现有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二、解析现代科层制与行政伦理
三、行政伦理的制度安排特质
四、行政伦理的性质和构建原则
五、行政伦理的困境
六、本章结论
第二章 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一、对经济人概念的一些澄清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的泛化运用
三、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四、政府官员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
五、本章结论
第三章 政府组织性质分析
一、政府组织不是自生的,而是派生的
二、政府是社会中唯一具有强制力的垄断性组织
三、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于经济市场中平等主体之间的活动
四、政府组织目标多元且难以完全量化使得考核监督乏力
五、对政府的“生产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
六、本章结论
第四章 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
——兼论行政伦理的研究范式
一、行政伦理问题界定
二、一般意义的制度伦理作用
三、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
四、行政伦理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五、本章结论
第五章 现代官僚制的行政伦理
一、现代官僚制的本质与特征
二、行政伦理社会学
三、责任伦理
第六章 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
一、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两种观念
二、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
三、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第七章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现状的个案调查
一、引言
二、行政伦理指数的理论基础
三、行政伦理指数的内容与问卷设计
四、广州市公务员伦理水平实证调查_
五、调查结果分析
六、本章结论
附录:行政伦理指数调查问卷
第八章 地方政府廉洁指数研究
一、引言
二、廉洁指数理论框架
三、地方政府廉洁指数问卷设计
四、地方政府廉洁指数实证研究——以某县为例的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分析
六、本章结论
附录:地方政府廉洁指数调查问卷 序言
巍巍华夏,悠悠万世,智者滚滚,高论横流,乘劲帆之快,激一时之浪者,几茫茫如过江之鲫。然而风消云淡、势易时移、大浪淘沙、百转千折后,仍千年一脉、弦歌不辍,成万世之绝响者,何其难矣!又何其伟哉!叹感为学立言之难,大哲如孔圣亦守志日:述而不作;并嘱“巧言令色鲜矣仁”以戒后学浮浪。然朱子亦云:一世之学即为一时之治!是故,“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成为古往今来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和不懈追求。
暨南大学作为以“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为己任的百年侨校,秉承“忠信笃敬”之校训,向以忧思苍生、济达天下为念。先后敦请马寅初、郑振铎、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等名师执教,培养出吴学谦等公共管理领域的杰出人才;“急公好义、为国为民”是暨南人践行“立人、立言、立行”之“三不朽”的优良传统。上海时期的暨南大学法学院和文学院更为当时公共管理的思想重镇和人才摇篮。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暨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停办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应时代召唤建系,至今只是刚足十年幼齿的懵懂少年和学术阿童。虽然孔子曾经说过:“吾十岁有五而志于学”,但十岁的暨南公管人却乐于追随先贤,以学为业,不懈前行! 文摘
插图:
伦理观念如同知识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宗教和哲学观念一样,在其形成与接受过程中,一方面是理性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产物。对那些反映、解释、维持或反叛社会实在的观念,特别是伦理观念而言,社会因素在其形成与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往往超过纯粹理性因素。用曼海姆的话来说:“认识过程实际上并不是按照内在规律历史地发展的,它不是只遵循‘事物的本性’或‘纯逻辑的可能性’,也不是由某种‘内在的辩证法’所驱动的。相反,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关键方面受各种各样超理论因素的影响。”口在曼海姆看来,那些超理论因素,也就是社会因素,既提供了,同时又限制了人们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视角”。同样,在知识的社会接受过程中,知识接受者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结构也制约着人们接受什么、抛弃什么、如何接受、为何接受等。总之,特定的社会实在决定特定的观念,观念如何产生、如何被接受及其性质有待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才有可能得到解释和理解。用曼海姆和其他知识社会学家们更为抽象的表述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理解知识的本性就必须对产生知识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ISBN | 9787802475229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 董建新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