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了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部分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着突出重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以往流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作了适当的删减和增补。这使得本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具有了系统完整、内容集中和两部分理论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的特点。
在坚持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市场经济形态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分析,既揭示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性质,又分析了两种市场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在抽象理论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
我们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不回避困难,力图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做出科学说明。这就使得本教科书在某些方面更加深入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编辑推荐
《政治经济学原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政治经济学原理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第二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二章 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雇佣劳动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第二节 资本积聚、集中和垄断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积累的社会后果
第四章 个别资本的运动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第三节 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
第五章 部门资本的运动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值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第三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七章 资本的国际运动
第一节 世界市场和货币的国际化
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
第八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质和发展趋势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经济体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
第二节 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发展
第三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非公有制形式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
第二节 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
第三节 个人收入分配的其他形式
第四节 个人收人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机制
第三节 企业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对外开放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平衡
第二节 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节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序言
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需要,根据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并结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国际商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经济学系的部分教师编写了这部教材。它是一部适用于经济学科各专业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的教科书。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理论系统,重点突出,联系实际,表述规范,力求创新。在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的条件下,与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包含了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部分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着突出重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以往流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作了适当的删减和增补。这使得本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具有了系统完整、内容集中和两部分理论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的特点。
(二)在坚持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市场经济形态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分析,既揭示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性质,又分析了两种市场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在抽象理论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
(三)我们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不回避困难,力图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做出科学说明。这就使得本教科书在某些方面更加深入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适当参考了某些有关教材和资料,特此说明并致谢意。本教材得到了南开大学教材基金的资助,南开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本书付梓之际一并表示感谢。
本教材编写工作的分工是:导论,张彤玉;第一章,叶霞;第二草,宁光杰;第三草,陈英;第四章,张彤玉、张峻山;第五章、第六章,李元亨;第七章,宁光杰、张峻山;第八章,张彤玉;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王述英;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景卫民;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温海池。王述英、张彤玉担任主编。在分工撰写初稿的基础上,最后由主编修改定稿。
由于我们理论水平的限制,加之编写工作时间仓促,书中存在的缺
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同行不吝赐教,以便修订时改进。
主编
2000年6月于南开园 文摘
版权页:
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分配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方面的内容。社会产品在扣除了生产资料补偿基金以后必须进行分配。首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然后是消费品的分配。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而生活消费品必须经过分配后才能确定社会成员所得到的份额。首先,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就归谁占有。产品分配关系本质上是与生产关系同一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背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其次,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分配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另外,从产品的分配形式看,只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分配一般都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进行。最后,分配关系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如果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相适应,就会巩固和维护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相反,不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则会削弱和破坏这种生产关系。
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是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人们通过分配所取得的消费品的份额,大都要经过交换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首先,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交换的必然性虽然决定于社会分工,但交换的性质却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由于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不同,产品交换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在形式上看是物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或商品所有者相互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其次,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最后,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商品交换的充分发展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国际贸易和商品交换的大发展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也没有今天的生产现代化。
ISBN | 9787310014729 |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述英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