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内容简介:一部真实的历史记录,一群英雄的生动雕像。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一本难得的励志教材!新中国首批14名女飞行员的训练与战斗,磨难与成长,青春与梦想,传奇与辉煌在此呈现。
编辑推荐
《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禁令:5年不准恋爱,传奇:怀孕7个月依然翱翔蓝天,纠结:对日本教官的情感变化,记录:零油量的安全着陆。 作者简介
苗晓红,女,1937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1956年夏被选为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同年入党。1957年初进航校学习飞行,1958年底毕业,分配到北京空军专机部队,多次执行重要专机以及战备运输、抢险救灾等飞行任务。1989年5月停飞退休。
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包括《她从香港起飞》、《三个女领航员的传奇航迹》、《女飞行员的情感生活》、《共和国领袖与女航空员》、《中国第一位“女飞”院长的蓝天情》、《光辉的航程》等,并出版自传体纪实文学《我是蓝天的女儿:一个专机女机长讲述的故事》。 目录
序
前言
人物简介
一 开飞篇
司令员下达五年禁爱令
同一教室走出来的两姐妹
“日本鬼子”当教官
美人儿吐成了泪人儿
起飞线上的激烈竞争
二 受阅篇
首次载客飞行的真相
“三八”起飞典礼的盛况
中南海里的经典对话
一幅宣传画引出的奇缘
三 专机篇
笨鸟变成了金凤凰
书写传奇的第一女机长
带枪飞行的上海姑娘
飞越生死线的黄毛丫头
为国捐躯的“大旗”
四 救援篇
产后首飞也神勇
为了数百名阶级兄弟
含泪视察“两江”灾情
不见亲人不揿空投铃
五 训练篇
令爷们“臣服”的女教官
新中国第一个飞特技的女性
怀孕七月还在飞的闯将
敢说“不”的大嘴辣妹
平凡的奶奶飞行员
六 归宿篇
夜宿坟丘的“女飞”
老大姐找了个小女婿
新婚三日新娘新郎同机飞
饱受磨难无怨无悔
吵架吵来了美满姻缘
夫唱妇随的蓝天情侣
风雨同飞的比冀鸟
同一屋檐下的“两地书”
七、结束篇
附录
后记 序言
2011年春节假日期间,接到第二批女飞行员苗晓红的电话,让我为她的新作写序,我欣然受命。按照女飞行员队伍的“内部”叫法,苗晓红应该是我的“二姐”——她是第二批,我是第三批(按顺序排下来,我自然就是“三姐”啦)。
1952年3月8日,当第一批女飞行员举行盛大起飞庆典,驾机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北京城几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向空中的6架飞机招手欢呼。新中国空军女飞行员队伍的诞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社会主义中国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解放出来并且送上了蓝天!同时,她们在世界上也引起轰动,因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的又一个创新记录!
中国空军从1951年初开始招收女飞行员,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共培养了三批女飞行员。第一批老大姐们闯出通天之路后,第二批女飞行员们继往开来,努力飞向“更高更快更远”。刘亚楼司令员亲自关注下创编的话剧《女飞行员》,就是以这两批老大姐的光荣事迹为素材的,剧中人物曾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偶像。而我们第三批女飞行员,也是在前两批老大姐们榜样的感召下加入女飞行员这个集体,并在她们亲切指导和无私帮扶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60年一个甲子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姑娘,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奶奶、姥姥,她们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相继退役、退休或离休,有的已经牺牲或辞世。但第一批女飞行员开创的飞行事业还在由一批又一批女飞行员们延续和拓展着,老大姐们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正在不断地被变为现实。
当我和第一批、第二批老大姐们相聚时,常为她们当年的激情和风采、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所感动,也常产生应该由最了解她们的人为之树碑立传的念头。现在,苗晓红“二姐”完成了这件事,而且当之无愧。要说苗晓红,作为女飞行员,她是专机机长、飞行副大队长,飞行4200多小时,多次立功受奖;作为第二批女飞行员,她曾和第一批大姐们多年并肩战斗、同机执行任务,朝夕相处情深谊长;作为作者,这是她出版的第二本专著,并已有多篇作品在各媒体发表。据我所知,她原本有一个较大的写作计划,是关于女飞行员的,但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原因,这次只是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她不幸大腿骨折行动受限,即使这样,她仍如当年飞行一般,刻苦认真、一丝不苟,除了让老伴何孝明代为去各地采访书中人物及其亲属外,还通过电话信件收集史料,甚至多次打越洋电话找到定居国外的黄碧云大姐。当然,这~切都是自费的。所以,苗哓红的这本书,拂去漫长岁月的尘埃,透过特定历史环境的印痕,以近距离全方位的视角,客观详尽地反映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多彩青春,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一群英雄的生动雕像,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一本难得的励志教材。本书的写作过程,也同样折射出作者本人身为女飞行员的那种执著追求、充实丰富的绚丽人生。
我希望女飞行员队伍的后来者们通过这本书,能知道前辈们是怎样一路披荆斩棘闯过来的,理解“忠诚无畏、崇尚科学、敢为人先、追求”的“女飞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并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发展。也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特殊群体的学习训练和战斗生活;不要忘记伟大的人民空军创建初期,在那段充满艰辛磨难和神话般故事的日子里,所孕育绽放出的意志与辉煌。
仅以此为序。
刘晓连
2011年3月24日于空军指挥学院 后记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董伟社长、鞠天相主任和周海燕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不仅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使本书质量提升了一个台阶。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反映女飞行员战斗生活的纪实作品,是对女飞行员的最大支持和表彰,也是对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资料的珍惜与抢救。我始终认为,在中国女飞行员的历史资料中,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资料最宝贵,最有价值。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在此,我受健在的八位第一批女飞行员老大姐的委托,并以一个女飞行员的身份,用最庄重的军礼,向他们表示最真诚地感谢!
本人不是专业作家,写作技巧有限,很难满足不同群体读者的口味,敬请见谅。本书图片系当事人提供,文章内容也经过当事人审阅。图文未经当事人和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首次载客飞行的真相
姑娘们下飞机后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她们全部编入该师某团新成立的三大队,该大队装备的是不久前从苏联进口的崭新的里-2型运输机。新飞机、新环境,就足够姑娘们偷偷乐了,没想到元旦刚过,又从北京传来了更加振奋人心的新喜讯: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将在北京西郊机场为她们举行隆重的起飞典礼,她们将驾驶里一2型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北京市人民的检阅。
喜讯令姑娘们兴奋,却令领导们担忧,他们都清楚,姑娘们虽然从航校放单飞了,但毕竟都是羽毛未丰、翅膀未硬的雏鹰。她们在航校平均飞行时间才77小时44分,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里一2飞机的改装训练,飞完起落、编队、穿云、转场等课目,让她们独立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的检阅,这比她们航校放单飞困难多了。但这是政治任务,再难也得完成。师、团领导反复研究,决定将太平寺机场做为专用机场,由最得力的领导和最有经验的飞行教员组成突击训练队,进行突击改装训练。负责她们改装的领导干部是于希和副团长,三名教员是王赐九、杨宝庆、金逸群。他们都是留美回国在“飞虎队”参加过抗日空战的飞行员。
成都太平寺机场非常破旧,一条土跑道坑洼不平,突击训练队进驻后,女学员和干部战士、教员一齐动手,将它平整好。机场设备极其简陋,没有导航台,连指挥台也没有。大伙儿找来桌子,凳子,桌上安一部短波电台,作为临时指挥所,指挥飞行训练。
ISBN | 9787511506092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苗晓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