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人生纪实(套装上中下册)》内容简介:改革开发、市场经济、经济特区、共同富裕、依法治国、一国两制……邓小平打破思想的牢笼,开创的政治、经济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到处生根发芽,并以短短50年的时间,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光辉崛起。
小平迈开了一小步,我们的国家就迈开了一大步,小平的步伐所到之处中国皆迎来了春天。然而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充满了曲折:(建国初毛泽东点将邓小平一进中南海搞经济 历时十七年之久。林彪反革命,一号令邓小平一出中南海;林彪死周恩来启贤邓小平二进中南海 文革毛远新进馋邓小平二出中南海,粉碎“四人帮”老元帅力荐邓小平三进中南海,废除终身制邓小平三出中南海 )他的三起三落,充满了斗争、倾轧、阴谋与背叛,也充满了正义、真情和忠实。本书,翔实地记述了邓小平从出生参加革命,到参与和领导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的经历,再现了一代伟人光辉而曲折的一生,首次公开了领袖人物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大事件的策划、发生始末。
编辑推荐
《邓小平人生纪实(套装上中下册)》:国内最全面最权威的邓小平人生传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权威专家组探底同类书不敢碰触的话题,首次展示邓小平改革心路和实践历程,中国建设、外交大战略的形成,首次披露邓小平在历次战争、革命、运动中起落的真相,揭秘政要间的私交。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1980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而成。主要职能是:编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现任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党和国家及军队重要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撰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及传记性作品,研究他们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必要的交流;审核或协助审核、审查准备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现任中央常委未发表过的历史文稿、有关音像制品,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重要图书、文章及音像制品等,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负责联系中央指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任中央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年谱、传记的撰写工作;承担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具体事务。 目录
第一编早年岁月
(1904-1927)
历程
古城广安/3
祖先踪迹/8
生身父母/14
少年时光/21
走出夔门/30
在法国的艰苦生活/37
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47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60
中山军校政治处长/68
交往
视若兄长——与周恩来/74
母子情深——与他的两位母亲/87
不忘恩师——与汪云松/94
“大哥”、“大姐”——与李富春和蔡畅/97
“焕章先生和我们是有缘的”——与冯玉祥/100
人世间的真情——与张锡媛/104
珍闻
第一次远洋/108
困境中的生日/110
活泼开朗才气横溢/112
中华豆腐店/113
巴黎咖啡馆/114
足球迷/116
一条蓝白道的大围巾/118
第二编红军时期
(1927-1937)
历程
进入首脑机关/123
参加八七会议/128
党中央秘书长/131
25岁的政委/138
进军靖西/149
主持土地革命/155
指导平马整训/160
千里转战/165
入赣南临危受命/185
首任红都“京官”/196
红色中华南天柱/213
“邓、毛、谢、古”事件/233
“红星”闪闪亮/240
长征途中/252
初到陕北/261
交往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与毛泽东/269
不能浪费人才一与王稼祥/292
无话不谈的挚友一一与罗荣桓/295
军长和政委——与张云逸/301
第一个军事“搭档”——与李明瑞/317
拔哥——与韦拔群/323
你要指挥部队,离不开好马——与贺晋年/327
珍闻
指挥高唱《国际歌》/331
用南瓜瓤治病/334
护送邓政委/337
魁星楼上的灯光/342
右江情深/348
血战梅花/356
除恶记/361
暗访/366
七营镇留佳话/368
第三编立马太行
(1937-1945)
历程
奔赴抗日战场/373
建立动委会/381
坚持独立自主/388
领导抗日反顽斗争/396
在百团大战中/416
视察太岳、中条区/426
出任太行分局书记/441
主持温村会议/449
领导根据地建设/454
交往
战友情谊五十年——与刘伯承/468
“彭总不愧是大军事家”——与彭德怀/478
“徐总真是出奇制胜的高手”——与徐向前/482
“李达是个难得的好参谋长”一与李达/498
两万块大洋——与陈再道/504
“遇事要谨慎,办事要稳妥”一一与皮定均/514
“我给你批钱就是了”——与钱信忠/520
模范夫妻——与卓琳/523
战友情谊——与邓发/529
珍闻
巧斗阎锡山/533
没有官架子/538
亲人/541
“对奸污妇女者,杀无赦”/543
邓政委发怒了/547
鱼离不开水/549
在邢台县道沟村/550
抗日银行/555
“抓一抓干部教育工作”/558
做红娘/562
“关心战士生活不是小事情”/568
请刘伯承为胖胖起名/572
第四编逐鹿中原
(1945-1949)
历程
上党、平汉战役/575
丢掉和平幻想准备严酷斗争/587
一出陇海/596
二出陇海/602
夜渡黄河口兵出鲁西南/610
挺进大别山/618
指挥三军逐鹿中原/628
参加西柏坡“九月会议”/638
淮海战役/650
渡江战役/659
接管南京/667
从丹阳到上海/677
第一次到北京/685
交往
友谊重如山——与陈毅/688
“这才是真正的将才”——与陈赓/695
合作默契,共同指挥一——与谭震林/710
不看资格看能力——与刘华清/716
“咱们一块干”——与杨得志/721
“不握手会议”——与陈锡联/731
“我就是要用‘王牌’对‘王牌’”——一与杨勇/736
“我送你四个字,叫内方外圆”——与秦基伟/754
憾事——与高树勋/759
珍闻
挺进大别山的决策/765
巧渡黄河/774
鏖战羊山集/778
强渡汝河/789
挥泪斩“马谡”/803
缝棉衣/811
“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814
正逢枫红果香时/819
康泽战败被俘时/823
建国前夕在南京/825
第五编建国初期
(1949-1956)
历程
挺进大西南/839
和平解放西藏/851
开创西南财经工作的新局面/861
修建成渝铁路/874
在财政部工作的一年/883
反对高饶的斗争/890
1956年的两次访苏/901
中共八大/912
交往
好搭档,好邻居——与贺龙/921
这样的人应该保护——与阿沛?阿旺晋美/928
虚心求教——与费孝通/939
珍闻
批评“五里腿”/944
不准压制民主/947
“要让人民打上文化牙祭”/950
关心《新华日报》/953
视察潜艇部队/960
“我们来看看同志们”/963
“要像钟表一样准确”/965
“就是要给他革命的机会”/968
第六编十年总书记
(1956-1966)
历程
首次视察大西北/971
石油工业的战略东移/986
视察东北/991
“是生活越搞越单调,还是越搞越丰富?”/1004
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1019
下基层调查研究/1023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1043
七千人大会/1052
亲赴西南大三线/1059
总书记的最后一次视察/1081
交往
“人不见面心见面”——与朱德/1099
“要继续调查研究搞清楚”——与罗瑞卿/1109
凡事要乐观些——与吴晗/1118
珍闻
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风波/1122
整顿铁路,抓整章建制/1128
心系油田/1132
对人民公社的历史思考/1139
“猫论”的由来/1151
一件题词的遭遇/1157
没有留影的视察/1161
第七编十年危难
(1966-1976)
历程
“文化大革命”的前三年/1167
在新建县的日子里/1172
阐述“三个世界”理论/1183
四届人大/1190
旧地重游/1203
山西大寨之行/1220
1975年的整顿/1228
“天安门事件”/1245
交往
公正评价,告慰忠魂——与刘少奇/1261
肝胆相照,共解国难——与叶剑英/1274
“尊重邓主席的命令”——与王震/1282
“我愿拜邓小平为师”——与陶铸/1288
唯一没有鼓掌的人——与萧劲光/1291
我们完成了任务——一与张廷发/1299
“公明党算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与竹入义胜/1305
“天塌下来有你们大个子顶着”——与科尔/1319
珍闻
从鹰潭北上/1328
治理漓江/1333
参观毛泽东旧居/1336
患难见真情/1341
第八编拨乱反正
(1976-1982)
历程
与“两个凡是”的斗争/1349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357
大转折关头/1367
恢复高考/1410
平反冤假错案/1418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428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建立/1440
出访日本/1447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1458
“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472
农村改革/1490
关注三峡工程/1498
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509
视察新疆/1527
金融改革/1542
住房制度改革/1546
交往
揭开海军历史新一页——与叶飞/1550
知人知心——与班禅/1562
应该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与丁肇中/1566
为什么不叫黄昆搞本行——与黄昆/1572
知名已久——与金庸/1576
“你1972年的中国之行是明智的、勇敢的”——与尼克松/1582
多次会见的外国朋友——与基辛格/1590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一与哈默/1598
“我总算通过了考试”一一与法拉奇/1610
珍闻
“你的书写得很好”/1620
救戏/1622
请北京市委处理人艺问题/1624
军队指挥自动化/1626
“武器要更新”/1630
访美花絮/1633
“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1646
开放414招待所/1651
“要考虑天津的发展方向”/1653
参观兵马俑/1660
“二汽生产好,管理也不错”/1663
一句名言的由来/1669
第九编总设计师
(1982-1989)
历程 文摘
“时事通”
如果我们把毛泽东在一师的一天的生活列出一个时刻表,就会惊奇地发现,毛泽东一天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又是如此的“丰富”。
我们先来看看他一天的安排:当天上还是繁星点点的时候,毛泽东已起床做他每天必修的一门“功课”——冷水浴。这是毛泽东一天紧张生活的晨练,也是他的老师杨昌济所一贯提倡的健身之道。东方渐渐露出了晨曦,在同学们睡得最香最沉的时候,借着窗前的一抹亮光,毛泽东端坐桌前开始自习。自习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情,也是最能使他的思想无拘无束激扬飞越的时候,也正因为如此,自学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其后是一天的课程,虽然毛泽东求知欲极强,但他仍然是有选择地听一些课。他不大喜欢自然科学的课,也不怎么钻研,尤其不爱上图画课。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社会科学,喜欢的是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并且废寝忘食地研读它们。中午,大家午休的时候,毛泽东则来到学校的阅览室,翻开当天的各种报刊,了解社会的动向,分析政治形势,而杨昌济向他推荐的《新青年》他是每期必读的。一天的课上完后,毛泽东就草草地吃完晚饭,一头钻进他喜爱的书中寻觅他想要的知识,感受书籍带给他的启迪。这样的苦读一直要到深夜。
我们说他的生活“单调”,是因为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桌前苦读,没有其他的闲暇时间去赏花听戏;说他“丰富”,是因为他接触的是一个如此多彩的世界,使他沉醉于其乐无穷之中,他的思想由此获得了升华和提高。
毛泽东知道,读书不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不管是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政治观都是为了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并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他特别注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而了解时政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报纸,所以报纸在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一个难以估量的作用。
从17岁走出闭塞的乡村来到长沙,毛泽东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报纸。当时他读的第一份报纸叫《民立报》,是由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主办的。它主要是宣传新思潮、新观念,鼓吹推翻腐败的清王朝,进行民主革命,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进步报纸之一。
也就是在这份报纸上,毛泽东首次看到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报道,知道了起义的领导人叫黄兴,起义最终失败,有七十二位烈士殉难。不过,这篇报道最让毛泽东激动的还是起义者的英雄气概和他们所为之捐躯的事业,这启发了他对整个中国的现状和挽救中国道路的关注。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踊跃参加新军,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他把参加新军得到的第一笔饷银大部分都订阅了报纸,读报也同读书一样成为他的一大嗜好。也就在这时,他从一份《湘江日报》中第一次读到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社会主义”也就成为他经常思索和议论的问题。
他广读各种报纸,对各种报纸的特点和风格也渐渐有了一些了解和评价。我们今天依然能从他在1916年7月25日致萧子升的信中发现他当时对长沙出版的几种重要报纸的评述,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报纸的研读程度。毛泽东说:“湘城报纸近无虑七八家。
《大公报》殊有精神,以仄于篇幅,不能多载新闻。《湖南公报》纯系抄录,然新闻为多。近日海上诸名流演说,如孙中山之地方自治等,长哉万言,殊可益智。《湖南公报》载之,而《大公报》不见。又如《时报》著名访员之通函,该报亦向不录,为可惜也。此数日载有天坛宪法草案原稿,此可摘下,而议会之议事录,亦可注意焉。”
毛泽东读报有两大特点:一是独立缜密的思索。他对报纸报道的内容首先以学习和了解的态度去吸收新的观念和思想,但他又不盲从,而是用冷静的分析去得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其次是认真细致的态度。凡是读到重要的材料,不论篇幅多长,他都认真阅读摘录,并写下当时的感想。他读报脑勤、眼勤、手勤,从而在知识的积累和研究上进步很大。
毛泽东在一师的同学周世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自习室的西头有一间可以容纳几十个人同时看报的阅报室。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几种重要报纸,每天都被安置在报架上面。来这里看报的学生很多,而毛泽东每天必到,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并注意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他常用饭后、课余和空堂时间去看报。看得特别认真、仔细;有时一张报纸可以看上一点多钟;有时把地图带到阅报室,看看报纸,又看看地图;有时把报纸上面所载各城市、港口、山岳、江河的中文名称,译成英文。他对同学说,这是一举三得的事,就是明了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第一师范的同学都称他是‘时事通’。如果有不明了的时事问题,找他一谈就解决了;如果在自习室、运动场找不见他,常常在阅报室可以找到他。晚饭后、星期天,他喜欢和同学们谈时事,他分析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是那么详尽,那么明晰,是那么有根有据!特别是谈到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而不能抵抗,青年对救国应负的责任时,同学们的情绪,随着他有感情、有鼓动力的谈话,时而兴奋,时而激昂,时而愤怒。”
由于他熟读报刊,对时政的了解也就相对全面和细致,对时局的发展也就判断得更加准确。
同在一师学习的同学萧三回忆说:“那是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年代。毛泽东好像是给同学们作每周以来国际国内的军事政治的时事报告:奥国的太子怎样在塞尔维亚被杀死,德国威廉第二怎样出兵,德俄、德法、德英如何宣战,凡尔登如何难攻,英法如何联盟,美国如何‘参战’发财,日本如何趁火打劫,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对国事的忧患,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人们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天下兴亡的强烈的责任感。他甚至尖锐地指出:“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他通过报纸了解和研究了很多国际国内的局势以及事件的发生和变化,他对复杂时局的剖析以及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索也就更加深入。
毛泽东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160块钱——里面包括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至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
实际上,毛泽东读报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生,他对报纸的偏爱,可以从他日后为许多报刊的题词中略见一斑。
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实践斗争中发表政见,更多的也是依靠报刊。从他赴北京组织勤工俭学运动起,他就很有兴趣地参加了蔡元培发起的新闻研究会;1919年7月他着手主办《湘江评论》时,他畅论时事的愿望第一次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还不辞辛苦地撰写文章,在仅存的四期《湘江评论》中,他撰写的大小文章就有40余篇,既有《民众的大联合》这样近万言的长篇大论,又有议论时政的短文小品。他的文章时时引起省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湘江评论》也成为五四运动中最具战斗性和最有特色的著名刊物之一。
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成了一个好读报纸的人。”一直到解放后,毛泽东每每对不注重学习的部属进行批评时,都喜欢用这六个字——“不读书,不看报”。
“游学”
——读无字之书
ISBN | 9787550605480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