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点:离开为着回来》里希望你不要完全相信我所说的,而且更不要去照本宣科地实践我所说的。因为这只是我把自己往内心的讯息,因为这些讯息,得以审视我个人与世界的关联,重拾我原有的智慧。然而,只要我所说的能将你带往你的内心,寻求你自己的智慧及最高真相,那么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是说,这《原点:离开为着回来》只希望把你还给你自己而已。因为这是一条你为自己选择的路,永远为自己选择的路,不管你如何选择,我相信,也当中有着完美。
编辑推荐
《原点:离开为着回来》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唐家兴,香港人,1965年出生,从事广告及媒介工作近20年。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城市生活中的消费文化,但因为小时候的一些特殊的成长经历,因此在生活上往往会抱着比较正面,积极的,爱与分享的态度。他特别喜欢音乐,思考和写作。在中国国内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走访了超过100多个城市,体验过中国的地大物博及不同的人文精神。在马上步上不惑之年的时候,毅然放下工作,背着背包,走上西藏的一条回归自然之路时,感悟到生命的本质与价值,希望藉这本作品与所有有情生命共同分享所领会的喜悦及信念。这是他第一本源于自身故事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目录
第一章 我的故事:给生命一个机会
贫穷——并非宿命
滴水之恩
音乐——灵魂的语言
爱,循循不息
第二章 关于*生命
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我是谁?
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
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聆听“舒适地带”
去除阻碍之后——聆听你的体验
生命与求存
一个可能的结论:活在矛盾中
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
第三章 关于*创造
思?言·行
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
求神拜佛与感恩节
关于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能量
创造当下的我自己
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
第四章 关于*爱
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
第二座神像:让人走自己的路
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
原点:绝对的爱
我的记事本之神像篇
欢庆生命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我的故事:给生命一个机会
贫穷-并非宿命
人皆生而平等,没有谁注定该永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贫穷,并非贫者的宿命。
今日的香港,乃是矗立在维多利亚港口的一块翡翠,亦是南中国区璀璨版图上的明珠,珍稀、高贵、雅致而洁净。这是一个充满着商业机会,却也同时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城市,公平,公开,公正,法律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坚实,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自由港口之一。极其整洁的城市面貌,优雅老派的市民作风,高素质、高效率的行为习惯,混杂了南中国特有的混着海洋味道的热情和本土化的传统民俗,构成了一个精妙、富足而令人羡慕的城市。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游客或是第一次来香港的旅人,或许可以感受到香港确实是一个购物天堂、或享乐主义的圣地。除了这些对富有人群的体验外,也可以感受到平凡的普罗大众能够在完善而良好的政府福利体和保护中感受到的安全和温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政府兢兢业业,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诚意和努力。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今天富裕的香港,亦曾在穷困中挣扎——曾几何时,她甚至于不能够保障她的学龄儿童皆能入学读书。在贫民聚居的所谓“木屋区”,人们带着怨气,每日挣扎谋生,所谓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每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他们的下一代,小小年纪的学龄儿童,不但没有条件接受教育,还不得不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帮助父母看管小小的路边生意,做学徒,或是做其他小小童工所能做的事情。也有一些儿童在没有学习的情况下,每天无所事事中长大。
生长在60年代的我,也是这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我生长在一个有九名兄弟姐妹的家庭,我排行第七,父母是典型的劳动阶层,当然那时没有什么的生育计划,或许更多的劳动力会有希望让家庭走出贫困。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父母每天日出而作,但并不日入而息,而这样的劳动也只是让我们一家人仅为温饱。 比我年长的兄姐基本上并没有机会接受什么教育,为了生存,早早便走进社会,当然也不会找到什么高薪酬的工作,其中不外乎是干一些粗活,帮补家计。更甚的是,有些非常时期,甚至于需要靠借贷渡日。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这样被注定的。
上学读书,成了我最奢侈的欲望,和最难达成的梦想在那个时候。——琅琅的读书声,飘着油墨香的书本,老师,同学……上学读书,这个原本每个孩子都理应享受的机会,却成了贫困区里最奢侈的梦想。当年的我,有着一个小小孩童的梦想,却并无能力自主自己的人生方向。天性里面对于教育和文化的向往,抵不过环境的束缚和窘迫——难道小小的梦想,还未启航,就将被这社会的无力吞噬?
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就会开你一扇窗。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恰逢其时地遇见了人生转折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我的梦想。1960年代,名叫“世界宣明会”的慈善组织正式入驻了香港,开始了针对香港儿童的助学助养计划。当时的助养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澳洲,他们为学童提供学费,书簿费和文具费,以供贫穷的学童全无忧虑地学习读书。我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自己小小心底潜藏的梦想感动了命运,总之,在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忽然知道,我可以背上书包,去学校念书了!——我极其幸运地获得了宣明会的助养。那一年,我6岁,我永远永远不会忘掉那一天,是那一天,我奶奶牵着我的手,走在炎热的太阳下,走在沥沥的黄沙路上,走上我新生命的机会的路上,我到今天,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把当天的情景记得那么清楚,那天没有风,我看着奶奶满是皱纹的手,我低头看着我的短裤,黑皮鞋与白袜子,我皱着眉抵抗着猛烈的阳光,我用右手碰着学校外围的生绣铁网走着,我心情是愉快而凝重的,可能小小的我,已隐约觉得这一天将会为在我生命中打开新的一页。(图14,15)
有时候回想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学习或所带来的压力感到十分的怨恨;一说起老师、作业有如洪水猛兽。叛逆、逃学,犹如拥有着无数新鲜玩具却随手乱扔的任性孩童,是绝对无法理解当年小小的我奔赴学校的那种兴奋和喜悦的。设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小学,今天看来,无疑简陋非常,校舍、教具、书簿、器材都因陋就简,却拥有着一批满有爱心、立志作育才者的教师团队。是他们的爱心点燃了穷苦学生们的希望,是他们艰辛的耕耘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正是这座天台小学的校长,与宣明会取得直接联络,先后争取到每学期二百至四百个助养的名额,才令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助养费用主要涵盖学费书费,此外,还会将每月的盈余以及助养者圣诞节等节日额外的礼物赠金等等,用于我们的最基本的生活补助。(图16,17,18,19,20)每次,当校长小心翼翼的亲自紧握着薄薄一个信封的现金,我心怀感激。当他带领我们到商场购买一些大米和油好带回家时,我都有种小小自豪,仿佛可以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补家用,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养家的责任。每次购买东西,我们都会拍照,一来证明我们的确是买到了生活物资,二来也可以寄给助养人,以慰他们心怀。潜移默化之间,我不知道何时已经明白过来,并且认定了这样一个理念: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最佳做法,在感激上天赐予我机会的同时,便是努力的获取知识,读书向上。
那个时候,每一周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便是所谓的“团拜时间”了。校长来到我们中间,带着我们唱唱基督教的歌曲,为我们讲解一些做人的道理。说老实话,后者根本很难引起小孩子的兴趣,但是每一次我们很多人集体唱起圣歌的时候,却给我一种最原始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于音乐所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的感触。小孩子嗓音嘹亮,心思单纯,每每合唱起来,真有点响彻云霄,绕梁三日之感。
而我们的校长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个子瘦小,说着很难明白的家乡话,不苟言笑。但偶然的一次玩耍中,我们几个小朋友在他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那里面竟有着我们全班同学的照片——这也算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清楚看见所谓的“爱”的启蒙吧。(图13)
慢慢地长大后,脑海里也有了一些好奇,这位校长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呢?他是大陆人,为何一个人来到香港建立起来这家慈善学校?各方面的打听和道听途说中勾勒起来的校长形象,是一个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普通年青人,已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受到了不知什么精神的感召,忽然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奔赴香港开创另外一种人生。靠着那一点点的储蓄,他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一点一点地搭建起这所小学来,从找老师,找赞助,到自己亲自教学,他每天都住在学校内的一个小小房间内,没有任何多余的享受,连卫生间也无,唯一一台小小的旧电视,和一拨又一拨天真烂漫到不知世事的小孩一起,陪伴他度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据说他很少回到家乡,仅以书信与妻子来往,只为了舍不得花费。他没有给自己开任何薪酬,只求三餐温饱,却常常为了其他老师的薪资而奔波叹息。成年之后我想起他来,也不禁想象,他后悔吗?他孤独吗?他想家吗?是什么让他愿意这样的付出?是什么一直让他这样无怨无悔的生活? ……究竟为什么,在这样一种生活中,我记忆里他的眼神,却总是安定、满足而充满信心,仿佛活在莫大的喜悦中?
出版社 | 中国商业 |
---|---|
作者 | 唐家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