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家训(套装全4卷)》内容简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在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等方面,仍有重大的意义。
编辑推荐
《中华家训(套装全4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在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等方面,仍有重大的意义。 目录
《中华家训(1卷)》目录:
颜氏家训
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
卷第二风操慕贤
卷第三勉学
卷第四文章名实涉务
卷第五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
卷第六书证
卷第七音辞杂艺终制
历代家训精华选编
曹操家训
赵光义家训
王演畴家训
李暠家训
张英家训
刘备:遗诏敕刘禅
韦玄成:诫子孙
严复:诫子文理兼通
严复:诫子旅游要具备历史、地理知识
自居易:知足常乐
梁商:敕子冀等
徐勉:诫子崧
姚崇:遗令诫子孙
……
《中华家训(2卷)》目录:
袁氏世范
朱子家训
许汝霖家训
圣谕广训
郑板桥家书
李鸿章家训
张之洞家训
帝范
温公家范
庭训格言
《中华家训(3卷)》目录:
曾国藩家训(上)
立志修身
人生惟有恒是第一美德
人生有难耐之处时,忍字当头
勤思善问,日有所进
不宜显露锋芒
处乱世要以戒奢侈为首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学识一般,断难成功
吾平生吃四大堑,不敢自诩有本领
做人行事以除傲字为重
做任何事都应有始有终
力除傲气,乃有进步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大器晚成,不必忧虑
做人要自抑、内敛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自修之道,莫过于养心
有恒、有志、有见识
力戒牢骚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时刻谨记“劳”“谦”“廉”
开口议人短长是极骄极傲的表现
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
……
《中华家训(4卷)》目录:
曾国藩家训(下)
求取胜道
成功,先学会战胜绝境
爱发牢骚之人,气量都很小
抓住时机,稳扎稳打
时刻想到成功之难
进退开合,变化不测
人生适意之时,莫错失
切不可凡事不恒,屡责不改
为人脚踏实地,决不投机取巧
看准目标,将局面扩大
心无杂念,一心向志
求人不如求己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受挫辱之时,定要咬牙励志
决不可无强毅之气
切忌模仿大家口吻,耻笑别人
每天都有进步,才能迈向成功
拒绝懒惰、不思进取
常冥心于无用
…… 文摘
插图:
一、天道造物,必无两全
【原文】古人云:“予之齿者去其角,与之翼者两其足。”天道造物,必无两全。汝辈既享席丰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之天道,岂不诚难?唯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般感慨欷欺,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为造物鬼神所呵责。况父祖经营多年,有田庐别业,身则劳于王事,不获安享。为子孙者,生而受其福,乃又不思安享,而妄想妄行,宁不大可惜耶?思尽人子之责,报父祖之恩,致乡里之誉,诒后人之泽,唯有四事:一日立品,二日读书,三日养身,四日俭用。世家子弟,原是贵重,更得精金美玉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则人之钦重,较三公而更贵。
——引自《聪训斋语》卷二
【译文】古人说:“长了锋利牙齿的动物就无头上的角,有了翅膀的动物就只能有两只足。”大自然创造万物,一定没有两全其美j你们既然享受吃喝丰盛、穿戴厚实的福分,又想每件事都两全其美,用大自然创造万物的道理来推测,难道不是太困难了吗?只有敦实宽厚、谨慎言语、遵守礼仪,不能与贫困寒士一样感慨叹息、放声高谈、怨天尤人,这样也许不会被创造万物的神明所呵责。何况父辈祖辈经营多年,有田地、房屋,以及其他产业,尚且身子为公事而劳碌,没有得到过安宁和享乐。作为子孙,生来就享受这样的福分,却又不想安分地享受,而是胡思乱想、轻率地行动,难道不是很可惜吗?要想尽到做儿子的职责,报答父辈祖辈的恩德,给家乡带来荣誉,给后人留下恩泽,只有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树立良好的品德,二是勤奋读书,三是加强修身养性,四是勤俭节约。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原来就尊贵显要,如更具有像精金那样纯良、像美玉那样美好的人品,对自己的言语要考虑值得人们称道,对自己的行为要考虑值得人们效法,不骄傲自满、不狡诈虚伪、不刻薄、不轻佻,那么人们对他们的钦佩和看重,比起三公来要更显得尊贵。
二、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
【原文】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日慈、日俭、日和、日静。……《传》日:“仁者静。”又日:“知者动”。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古人谓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此四者,于养生之理极为切实,较之服药引导,奚啻万倍哉。若服药则物性易偏,或多燥滞。引导吐纳,则易至作辍。必以四者为根本,不可舍本而务末也。
ISBN | 9787104030638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 陈晓丹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