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论 [平装] 97878005091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姓名论》在理论层面上有突破,提出连名制中父名与子名的前后位置,最初取决于有关语言的名词性修饰语对于中心词的位置的新见解,以及形式与内容、区分与整合是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新理论。《姓名论》材料丰富,论据充足,行文严谨,是国内外不多见的一本专著。本著作在开拓姓名学研究新领域、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本著作不以罗列姓名材料为目的,而是力图在姓名学理论上有所突破,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区分和整合”为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编辑推荐
《姓名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纳日碧力戈,蒙古族,195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入中央民族学院。1989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学研究室主任。主要成果有《民族与民族概念辩正》、《符号、结构、实践与人类学》等。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姓名的意义 一、哲学家对专名的讨论 二、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实”之争 三、姓名的社会象征意义 第二节 姓名形式有限性与意义无限性 一、语言规则和社会习俗对姓名形式的制约 二、命名与社会记忆 三、姓名形式的时空坐标 四、姓名与社会的结构联系 五、姓名意义的无限性 第三节 姓名的符号性质 一、里奇的符号意义类型 二、姓名的引申意义 三、姓名的风格意义 四、姓名的情绪意义 五、姓名的反射意义与搭配意义 第四节 姓名与控制 一、姓名是社会分类系统 二、从汉族的姓氏与名字看姓名的异化 三、从中国历史上的改姓、削名和追谥看王权统治 四、排名制与社会控制 第五节 姓名研究的分类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命名法 二、当代学者对汉族姓名研究的主要分类 三、姓名研究的语言学一社会人类学分类体系 第二章 姓名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节 姓名的形式 一、姓名形式的多样性 二、中国少数民族姓名形式 三、汉族的传统姓名形式 四、排行名 五、数目字人名 六、季节与属相命名制 七、生辰命名制 八、世代排名制 九、连名制 第二节 姓名的内容 一、姓名反映社会、历史和心理的内容 二、姓名的历史观察 三、姓名与文化接触 四、姓名与同化 五、姓名与社会心理 六、人名与信仰 七、双名制与多名制 第三节 姓名的形式与内容的超民族共性 一、姓名的形式与内容在互动中的共性 二、姓名内容对姓名形式的作用 第三章 姓名的整合功能与区分功能 第四章 姓名的语言相关性辨析 第五章 中国姓名研究述要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当了母亲的李瑶是八騑的妻子”;等到有了孙子或者曾孙后,她就要把“李瑶里八妮”的名字改称“李瑶里八婆”,或者“李瑶里八黄婆”了。妇女死后恢复娘家姓,采用“某氏某某某好”的形式:其中“某氏”指娘家姓氏,后面的“某某”是为死去的妇女取的法名;“某好”的“某”为该妇女出嫁之前的排行。若“邓佳命孟拜六莎”生育子女后改称“李瑶里八妮”,死后取法名“法妮”,则其死后的姓名为“邓氏法妮六好”。 在传统上,汉族文人和汉化的少数民族文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多种活动场合,实行多名制。例如,他们在著书立说、往来于学界时,常用笔名、室号;与亲朋好友交往时,多用浑名、小名;官场上多以官职相称。即便在官员卸职以后,其官名相仍不变,以示尊重。由此看来,姓名的风格意义,不仅表现为随遇而更名,而且也表现在处境变而名称不变之上;后者体现的是虽时过境迁而仍保留怀旧的记忆,表示称呼者对于被称呼者往日经历的认同及其情感上的互相沟通。这类风格意义的阐释,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规则,取决于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之间的互动,取决于他们对于民间知识的运用,有时也取决于一时的社会或者个人的需要。姓名的风格意义,归根结底,产生于具有不同身份、地位和处境的人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及其阐释。姓名的风格意义的基础,是表现在认知、解释和定义中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社会、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任何对于姓名风格意义的认知、解释和定义,都要涉及特定的社会风俗、特定的社会活动、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建筑在它们之上的社会分类系统。
ISBN978780050914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纳日碧力戈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