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平装] 753513177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1部分是为研制标准而作的基础性研究的报告,它包括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研究报告、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需求的研究报告及关于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第2部分是对标准的解读,这部分采用问答的形式对标准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包括各内容安排的理由,概念、命题内涵的解释,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与现行自然教学大纲的比较等。
编辑推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为全日制义务教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节 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研究报告 第二节 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三节 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需求的研究报告 第四节 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报告 第二章 前言解读 第一节 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第三节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第三章 课程目标解读 第四章 内容标准解读 第一节 科学探究 第二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节 生命世界 第四节 物质世界 第五节 地球与宇宙 第五章 实施建议 第一节 教学建议 第二节 评价建议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四节 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节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第六节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文化领域 ①时代呼唤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新的时代对人类文化内涵做进一步探求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科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对科学精神的渴求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指出,提倡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不难,真正难的是用科学精神和方法对待一切事物。近些年来反科学的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就说明这一点。从历史上看,虽然这种现象从未停止过,但常常是小规模、小范围的,而我国目前某些非科学的东西很有市场。其间,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对这些不但不用科学的精神去分析和思考,相反却陷入其中,笃信并极力支持。在这些非科学的社会现象面前,他们那些训练有素的科学思考方法竟然完全失效。可见,为了形成和谐而又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及其基础。 ②在文化生成和传承方面出现了新的机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有人称之为“赛伯空间(Cyberspace)世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3种不同的文化。前喻文化是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而后喻文化是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当今电脑网络领域,已率先从前喻文化发展为并喻文化、甚至后喻文化阶段,许许多多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电脑和网络,他们生活在成年人难以理喻的世界,比上辈更理解什么是“赛伯空间”。西方有学者提出:“未来将不再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而是孩子能为我们做点什么。”
ISBN7535131778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