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所讲述的“与学”是研究给予和获得,同时又把重点放在研究给予,即“与”的学问。通过研究给予,达到获得的目的,是研究“与学”的目的。
“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
“先与后取”、“先人后己”、“让对方获得好处”是“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等是“与学”的新的思维方法。
使用“与学”解决问题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其技巧和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善于因地制宜、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地综合运用。
编辑推荐
《与学》:通过研究给予,达到获得的目的,走研究“与学”的目的。“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先与后取”、“先人后己”,“让对方获得好处”是“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等是“与学”的新的思维方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世上无难事
一、“与学”面前无难事
二、本书阅读指南
第二章 大智慧的起点
——“与学”的起源
一、什么是“与学
二、“与学”的起源
三、研究“与学”的目的
第三章 大智慧的基础
——“与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内容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
二、给予和获得是一个对应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给予和获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四、“与学”在社会关系中无处不在
五、“与学”是简单而又深奥的学问
六、“与学”研究的内容
第四章 大智若愚
——“与学”的思维模式
一、先与后拿
二、先人后己,先利别人后利自己
三、让对方获得好处
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五、关心别人,别人才会关心我们
六、有付出才有回报
七、给予什么就会获得一个放大的什么
——给予和获得的因果关系
第五章 大智慧的特点
——“与学”的特点
一、给予(与)和获得(得)的对应性
二、强调先与后得
三、给予的公开性和获得的隐藏性
四、“与学”的价值观的特殊性
五、给予和获得的权利属性
六、与的快乐性
第六章 大智慧的技巧之
——“与学”的技巧
一、批评人的技巧——先给予表扬、欣赏、赞美,再批评-_
二、给予赏识使人容易进步的技巧
三、抬高你的对手达到目的的技巧
四、获得的给予——往上假设法
五、大度也是“与
六、如何获得别人帮助(给予)
七、让别人感觉获得
八、做正确的给予
九、给予别人的真正需要
十、要使双方都获得快乐
第七章 大智慧解决难题的步骤
——“与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给予的对象是谁
三、对象的目前需求和最迫切的需求
四、如何让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
五、“与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第八章 大智慧的技巧之二
——“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实施
一、给予顾客的需求
二、给予所好
三、给予诚信
四、给予赏识
五、给予宽容
六、给予名利
七、给予赞美
八、给予肯定
九、给予胜利
十、给予关爱
十一、如何给予别人改正错误
十二、不与就是与
十三、怎样让人承认错误
十四、用先获得错误来解决问题的技巧
十五、给予谎言
十六、给予好奇
十七、给予自己忍耐,给予他人帮助
十八、给予对手帮助
十九、给予的领导艺术
二十、给予愚蠢、糊涂
二十一、给予珍惜
二十二、给予引导
二十三、给予快乐
二十四、给予爱
二十五、给予自由
二十六、给予智慧
二十七、给予自信
二十八、给予一点希望
二十九、给予幽默
三十、给予一个拥抱
三十一、给予挫折
三十二、给予险境
三十三、给予建议
三十四、给予沟通的机会
三十五、给予竞争
三十六、给予发挥的机会
三十七、给予标准、规则
三十八、给予记忆、经验
三十九、应对检查验收时的技巧
四十、小给予后面的大学问
四十一、给别人留面子
四十二、给予体谅
四十三、给予一句问候I
四十四、给予音乐,赶走不速之客
四十五、给予假好处
四十六、给予另一个思维方式
四十七、给予“死亡
四十八、给予坚持的信心
四十九、给予激励
五十、给予信任
第九章 真正的大智慧
——“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的综合应用
一、综合运用
二、综合运用的创造性
三、创造性综合运用要点
第十章 最后的绝招
一、最后的绝招
二、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绝招:“与”(与利)
第十一章 完全彻底的大智慧
——使用“与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一、给予真正的需要
二、度:恰到好处
三、要平视
四、留有余地
五、“与学”反对这样使用
附录一 《道德经》(马王堆版)
附录二 《予学》
为什么叫“与学”(代后记) 序言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难题,有些难题甚至会难到我们无法解决,想要放弃解决的地步,还有两难的问题,左右为难的事,都是很难解决的。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了,有一本书叫《与学》,它从理论和实践上帮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学会了这个理论和方法我们就会觉得真的是“世上无难事”。
“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这个观点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研究发现:“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
研究发现:“先与后取”是解决和破解难题的利器,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有了“先与后取”的指引,一切的问题、难题都有了基本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研究还发现“与”是一普遍而又永远不变的绝招。这个普遍而又不变的绝招十分简单,简单到只用一个“与”字就可以表达。 后记
这本书已写了两年多了,而想写这本书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了,笔者是企业的高管,也搞过多年的科研和技术管理,曾经亲自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当使用了“与学”的方法和技巧,没有失败过,只有不满意。
在管项目的时候,别人干不下去的项目,自己上就可以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一般的项目能做到好上加好,获得“鲁班奖”、“大禹奖”等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奖;在管企业时,企业一年一个大跨越,年年上新的台阶;在管技术、搞科研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反复应用总结,发现无论什么难题,解决的方法归结起来就这一招,即一个“与”字,这“与”体现了该学问的全部精髓,这个“与”字十分了得啊! 文摘
插图:
所以进行社会活动的人们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获得其好处和利益为目的的,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实质,是“与学”理论的关键结论。
好处和利益可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利”,也就是说人性的特点、本性、本能或人与人关系的实质,都是最终体现在一个“利”字上。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利”,不是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里的“利”。孔子说的“利”,是指“财利(money)”而这里说的是“利与害”中的“利”,其含义不一样。
趋利避害,趋即奔向,此成语的意思就是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利”简单地说就是利益。依据利益的高低可分为小利与大利;从价值判断,可分为正利与邪利;按其维持时间的长短来看,可分为近利与远利;按其所得的多少,可分为暴利与微利;按利益的领域看,有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按利益的公私分,有公利与私利。害者,利之反也,指祸害、害处,对人、物和事不利之处。
趋利避害是宇宙万物的固有本性,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概莫能外。人作为自然界具有很高智慧的生物,更是懂得趋利避害。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趋利避害史。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乃是源于所有生物所共有的趋利避害本能,人不过是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外化表现得最丰富的生物。
工作时我们会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法,有利于简单快速完成。
学习时我们也会这样做,以获得省时、效果最佳。
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会选择我们认为是最佳的方案。
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选择最佳解决方法。
ISBN | 9787508481401,750848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 和建生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