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失的语文课》内容简介:“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正确吗、“登录”还是“登陆”、“综合征”还是“综合症”、“美轮美奂”可以形容所有美的事物吗、“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蹄的痕迹”吗、“宝藏”跟“矿藏”中的“藏”为何读音不同、“亭亭玉立”可否写成“婷婷玉立”、“黑马”一词源自何处、“化妆师”与“化装师”的区别何在、“长青”跟“常青”一样吗、公文文末成文时间怎样写才规范、汉字究竟有多少、为什么说当前不宜修订《汉语拼音方案》、世界上的字母是怎样传播的、收入《缺失的语文课》的250个为什么,是作者近十年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期间,读者提出的关涉语文常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见诸于图书报刊、网络电视,像流行病一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谬误还是真理?作者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在给读者最佳答案的同时,深入浅出,融入了许多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灼见,读来趣味盎然。
编辑推荐
《缺失的语文课》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杜永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原主编,退休后担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杂志责任编辑。社会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录
字词句解说
1.“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正确吗
2.“百十人”是多少人?
3.“毕升”还是“毕舁”
4.“重重叠叠”可否写成“重重迭迭”
5.村庄名称中的特殊用字应如何看待
6.“登录”还是“登陆”(指进入网站)
7.“等”可否用于列举已尽
8.“掉头”还是“调头”
9.“定力”是什么意思,
10.“粉丝”的来源
11.“副作用”还是“负作用”
12.“共克时艰”的意思
13.“鬼斧神工”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物吗
14.“海选”是什么意思
15.“黑马”的“黑”有贬义色彩吗
16.“很大型的超市”的说法正确吗
17.“煳了”还是“糊了”,
18.“沪上”是什么意思
19.“晖”在“余晖”中可否写成“辉”
20.“或”在标题中时怎样理解
21.“暨”用于什么场合
22.“稷”指什么谷物
23.“藉此机会”中的用法对吗
24.“届”能用于“××节”吗
25.“橘”可以写成“桔”吗
26.“空穴来风”怎样理解和使用
27.“扣动扳机”还是“扳机”
28.“蜡梅”还是“腊梅”
29.“老黏着我们”还是“老占着我”
30.“利市”的写法正确吗
31.“了望”还是“瞭望”
32.“美轮美奂”可否用于房屋以外的事物
33.“门”用于新闻事件时是什么意思
34.“某”用在姓氏后的不同含意
35.“你把椅子应该放回去”的说法正确吗
36.“您们’’可以说吗
37.“陪笑脸”的写法对吗
38.“栖”是不是简化字
39.“启”在信封上跟在信末署名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40.“前三甲”可以用来指前三名吗
…… 序言
“囧(jiong)”是个古字,原为“明亮、光明”之意,韩愈《秋怀》诗有“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囿囵”之句。或许因为“图”字形怪僻,或许它的含义不易为大众所把握,曾几何时,“囵”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静悄悄地藏身于字典的某个角落。然而近年来,“囧”字被网络达人挖掘出来,因其形象特殊,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成为窘迫、郁闷、无奈心情的代名词,什么“囧吧”“囧倒”“囧剧”“囧片”“囧事”“囧照”风行天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囵文化”风潮,“囧”甚至被称为“21世纪最牛的字”。
2010年,随着南非世界杯赛的鸣锣开场,“给力”一词迅速蹿红,成为网络的又一个热门语词,有心人还以此为名,抢注了品牌商标。“给力”不仅产生了社会效益,而且带来了经济效益,网络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以传统观念而论,“囿”也好,“给力”也罢,皆可视为离经叛道,却得到许多人的共认,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词语现象呢?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时代,但创新难道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
最初,汉字是用刀刻写在乌龟壳和兽骨上的,那时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汉字用软笔书写在竹简和纸张上,字形越来越“规范”。秦代的“书同文”,唐朝的“字样”,直到新中国的《简化字总表》,折射出汉字“规范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今天我们秉笔手写的时候,写错字的情况仍不少见。例如,常看到把“冒充”的“冒”的上部写成“日”,也常看到公章上把“北京市”的“市”刻成“市”。可见正确书写字形仍然是现代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现在电脑普及了,写字机会少了,人们更容易写错,甚至提笔忘字。
电脑的普及让我们书写汉字的方式继用刀具“刻写”、纸张上“书写”之后,进入了第三个历史时代——打写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整天忙着将汉字输入电脑。输入的时候,常常输的是词而不是单字。每天无数次输入词语,无形中,人们词的意识“被”空前强化了。“词”的意识的加强,使得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词形的正确性。
前些日子,央视总编室电话询问,《毕业歌》中,“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中,应该写“增涨”还是写“增长”(应是前者)。当天晚上,我看到CCTV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五四”的晚会,其中有个节目就是大学生合唱《毕业歌》。近日央视总编室电话问,赵本山小品中的“wa凉wa凉”中的“wa”怎么写(查方言词典,确认应写“瓦凉”)。不久前参加一个会议,立法部门在会上拿出许多组近义词,请语言学者给他们辨析一下这一桩桩事情显示:渴望正确使用词语,已成为新时代滚滚而来的一股新潮,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当务之急。
在新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口语交际往往比阅读书面材料更能满足快节奏交际需求。交通技术的迅捷发展,使人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增多;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令“手机对谈”成为随处可见的酬酢形式。
一句话,口语“占领”的“阵地”历史地、空前地扩展了。口才备受社会青睐,不念稿子的即席发言已成许多行业的必备才能。
语言依附于社会,随着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二三十年来,随着对外交往日趋频繁,语言的空间大大扩展了。一方面,港台、欧美等地语汇大量涌入,给语言交际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令人应接不暇的新生事物呼唤更具张力的词语来丰富多彩地表情达意。对传统的挑战,造成了词语的一些乱象,如前所述“囧”字的重生及“给力”的大行其道。“一枝红杏出墙来”本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描写春天的勃勃生机。后来,有人用“红杏出墙”来喻指已婚女子另有情人,含意跟原诗大相径庭,但这种说法却不胫而走,流行起来,并最终堂而皇之走进词典。(参见《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年版。)这表明,语言一旦约定俗成,被多数人所接受,在社会广为流行,也就成了“正确”的了。所以,战国末期思想家苟子说,“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
语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面对遗产,我们是敬畏,还是大胆出新?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个新语词的产生,终究要在时光的流转中经受“社会流通性”的严酷考验。本书对新词语、新说法,多采取宽容态度,不一棍子打死,意在避免50年代批评“打扫卫生”那样的错误。
书稿是这样写成的:
大约10年前,我借调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这期间,常参与答复各地群众来信。我拟好复信,经司里审阅后,回复来函者。
不久,到秦皇岛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年度会议,在会上碰到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梁玉玲。跟她商议后确定,在《语言文字周报》一版开设一个问答形式的《王老师信箱》栏目,我将回答各地群众的复信内容修订后在此刊出,以利各地读者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及一些语言文字常识。
栏目开办后,受到读者欢迎。一段时间后,梁编辑来电话提出,文章末尾署名“王老师”不妥,不宜自称“老师”,让起个“王某某”的笔名。我忽然想起曾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该剧有位地下工作者叫“王一民”,文武双全,身手不凡,我很佩服。于是就用这个名字署名,直至今日。
《王老师信箱》不时收到读者来信,是信函的,编辑就转寄给我;是电子邮件的,就转发给我。十年了,仍不时收到读者函件。
除回答读者来信外,有时还回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转来的问题。回答语用司转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的问题后,又在该报开设了《语文信箱》栏目,回答海内外读者语言文字问题。这个栏目受到读者欢迎,报纸曾登载赞赏该栏目的读者来信。
2009年,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办大版的《语言文字报》,我在二版开了《杜老师信箱》栏,答疑解惑,反响不错。
我目下仍在不断回答语言文字问题。报纸上的几个栏目之外,还回答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小学生拼音报》《格言》等编辑提出的问题。曾回答过教育部语用司转来的中办《秘书工作》杂志的语文问题。有时,我将适合文秘人员了解的语言文字知识写成文章,在《秘书工作》发表。
群众来信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有词义理解的,有近义词辨析的,有字音的,有地名的,有新词新语的,有标点符号的,有数字用法的,等等。
解答这些问题,犹如医生给病人诊断,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找到病源,方能对症下药。我尽量给读者翔实、满意的答复,除了查阅有关规范和工具书外,还常跟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讨论有关问题,得益甚多。
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切成果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服务行业。服务工作做得好,语言文字工作就受社会欢迎,不断拓展。反之,难免被公众漠视,萎缩于社会一隅。
如今有机会用语言文字知识为国内外读者服务,是一件令我由衷高兴的事。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他是在街头摆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杀青之际,我亦怀有同样心愿。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刮垢磨光。
作者
2011年5月6日 文摘
版权页:
“蛛丝马迹”是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或者说是比喻可据以查明真相的隐约可见的线索或迹象。如此说来,人们使用“蛛丝马迹”时,一般是使用比喻义,并非真的指“蛛丝”和“马迹”。
既然所指是“不明显的”“隐约可见”的线索,显然这里的“马迹”指“灶马”这种虫子留下的痕迹比指“马蹄的印迹”更合理。而且,蜘蛛跟灶马都是小虫子,蜘蛛吐出的丝跟灶马走过留下的痕迹在语意上也能合理搭配。
所以,《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著,开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中说,“蛛丝马迹”“比喻义之‘马’当指灶马”。又说:“马迹即灶马之类的昆虫留在灰尘上的脚印。”
清代陈启源在《毛诗稽古编》(卷十九)中说:“其章法之贯穿,如蛛丝马迹,蝉联不断。”这句话是说,某种写作手法一直隐约可见。显然,用“灶马留下的痕迹”比用“马蹄留下的痕迹”更能适切地说明这种既隐约可见,又连续不断的状况。
“灶马”一词有三个意思。一是指木刻印刷在纸张上的灶神像,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的像。例如宋代盂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说:“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二是指灶王爷的坐骑。例如:“上海风俗从廿三夜开始为灶王备马做轿。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1990年1月19日《新民晚报》)三是指一种小昆虫。这种昆虫又称“灶鸡”。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虫篇》中说:“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於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可见这种小虫子和蟋蟀有些像,常出没于厨房的灶台。
ISBN | 978751150588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杜永道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