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 [平装] 97873001418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方式,中国古代哲理的时机化、终极境域化的特性,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特别是老庄道家的内在关联,以及东西方对话的潜在场域,等等,都由于这个发现而进入被多重阴影映衬着的澄明。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是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之一。
媒体推荐
祥龙君大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没有在时间长河中沉寂,而一直在学术界流传,被阅读和研究。这说明此书内涵深刻而坚实,价值长远。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其可行性与价值,曾被不少人怀疑。但这种怀疑,却被此书出版所解除。 ——王树人(老树) 学贯中西之要求的主旨,不在于博学,而在于审问,以及由此导致的慎思与明辨。具体说来,在于更多观察点的获得,更广文化背景资源的把握,更深切入可能性的领会,更锐利思考方式的掌握与运用。本书的作者,深谙此意,故能达到无论中西只究真伪的高度。 ——倪梁康 四百年来,西学风潮席卷世界,中国亦在扫荡之列,学人为之正名日“启蒙”。然,启蒙如覆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启蒙如殖民,习以西方马首是瞻。20世纪90年代后,在反省西学的微量意识中,张祥龙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更在“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的诸神身位上重振中国天道对西方思想之世界风险应有的制衡与责任承担,为“为时已晚的东西对话”开拓了一块基石。 ——张志扬
作者简介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1992年)。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出版了《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商务印书馆,2007)、《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改名为《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语言与实在:一种文化间的视野》,与他人合著,TraugottBautz,2005)、《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专业方向为:东西方哲学比较,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儒家哲学。
目录
引文出处原书书名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 第1章 海德格尔其人及其道缘 一、海德格尔的人生道路 二、海德格尔的道缘 第2章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起点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范畴直观与“存在”系词 三、为什么“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海德格尔与古希腊哲学 一、前柏拉图思想——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古希腊哲学衰落的思想原因和语言表现 第4章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 ——先验想象力和时间纯象 一、作为“存在问题引论”的《康德书》 二、《康德书》的基本思路 三、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特点 四、《康德书》如何打开理解《存在与时间》之门 第5章 《存在与时间》(一) 一、《存在与时间》的思想线索——-缘在(Dasein) 二、缘在的在世 三、在缘的方式 四、牵挂——缘在的存在 第6章 《存在与时间》(二) 一、解释学的处境 二、朝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论含义 三、良知与决断 四、时间性——牵挂的存在论意义 五、海德格尔时间性的特点 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时间观 七、对《存在与时间》的总体估价与 “时间性的退化现象 第7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 一、“转向”的含义 二、转向的方式——真理与不真性 三、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存在的真义 四、语言与诗 第8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二) 一、技艺(techne)与技术 二、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 第二部分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 第9章 西方传统哲学与古代印度思想 一、探讨终极问题的三条思想道路 二、西方哲学的“形式”理念与“概念”构架方法 三、古印度正宗思想——直觉体验的直陈表述 第10章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
文摘
版权页: 胡塞尔从布伦塔诺的讲课中获得了什么灵感,以至他一生的学术事业都被其改变了呢?简言之,这就是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aet)的思想,而它的提出则出于区分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需要。在布伦塔诺看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心灵”的科学是不合适的,既含糊又带有形而上学的味道。他认为心理学只能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而将真正的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区分开就是获得一个科学的心理学概念的关键。什么是心理现象呢?布伦塔诺写道:“每一个呈现在感觉和想象中的表象(Vorstellung)都是心理现象的一个实例;这里的表象不是指被表象的东西,而是指表象活动本身。”这样,听一种声音、看一个有色的对象、感到冷或暖、对这些感觉的想象,乃至思考、判断、回忆、期望、怀疑、相信等,都是心理现象的实例。此外,每一种感情,比如高兴、愤怒、失望、喜爱、厌恶等,也是心理现象。那么,什么是物理现象的实例呢?按照布伦塔诺的看法,它们包括我看到的某种颜色、某种形状和某种景观,我所听到的某种音乐和声音,我所感觉到的冷、热和气味,还有在我的想象中对我显现的类似现象。 可以看出,在布伦塔诺这里,这两种现象的不同在于心理观象指的是表象活动本身,而物理现象则仅是被表象的东西。这样,如果心理现象是听和看,相应的物理现象就是被听到的声音和被看见的色彩或形状。按照这思路,物理学要研究的乃是纯粹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必考虑对于这些现象的表象过程。而心理科学则应研究心理现象即表象活动本身。从以上的说明中还可以看出,心理现象是将物理现象包含于自身之内的更复杂的一种现象。没有哪个心理现象可以是一个纯粹的表象活动而不含有被此活动表象出来的东西,“表象”这个词的动词(vor-stellen)即具有“将某物置于面前”的意思。所以,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或表象活动必然有一种物理现象所没有的内在的双层结构,即表象过程、被表象的东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管这种被表象者是否实际存在。
ISBN978730014184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祥龙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