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萧条 [平装] 978751171001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繁荣与萧条》主要内容简介:自19世纪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其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各种争论也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哈伯勒产生了写作《繁荣与萧条》的动机。在《繁荣与萧条》第1-8章,哈伯勒对当时存有的经济周期理论加以总结和梳理,并将凯恩斯之前出现的经济周期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别:纯货币理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作物收获论。第9-12章,哈伯勒主张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围绕七个环节进行阐述:一般特征、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反复性和周期性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国际复杂关系。同时,哈伯勒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与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的区别。《繁荣与萧条》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调和,侧重于综合。哈伯勒一再强调对各家经济周期理论要博采众长,集中继承各自所长,并以长补各自所短。也正因为如此,《繁荣与萧条》成为20世纪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编辑推荐
《繁荣与萧条》: 揭示经济周期理论的经典教科学,推动世界经济并影响几代人的经济学著作,美国出版界一版再版! 20世纪经济学巨擘哈伯勒经典佳作,杨振宁同窗挚友朱月应庚教授倾心译著。 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名著,经济周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经济波动的全方位剖析,跨越时空的存在价值。 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们所期待的事情,但这似乎成为人们的一个梦幻,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产生一个阶段的萧条。经济的变化不仅影响经济产业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诸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哈伯勒不仅收集当代西方各国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给予深刻理解,对后人探索经济发展做出了的贡献。
媒体推荐
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 经济的发展,之所以波澜起伏,外因只是引信,根子出在经济体系本身。 ——哈伯勒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 (Gottfried Von Haberler) 译者:朱应庚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1900-199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1936年兼任国际联盟顾问;1936-1971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期间,1950-1951年当选国际经济协会会长,1955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之后,于1957-1971年担任盖伦。斯通国际贸易讲座教授,1965-1970年为《经济学季刊》编辑,1965-1978年出任美国财政顾问,198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安东尼奧,费尔特里内利奖的经济学家。1937年发表的《国际贸易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名著;同年为国联所撰写关于商业循环的专题研究《繁荣与萧条》,全方位分析经济波动,此作品被认为是经济周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朱应庚(1922-2004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出生于云南玉溪,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后留学美国,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12月学成归国,一直执教于云南大学。为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目录
再版前言 译序 原序 绪论 第1篇 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系统分析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纯货币理论 第3章 投资过度论 第4章 危机与萧条的原因——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 第5章 消费不足论 第6章 “心理理论” 第7章 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 第8章 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第2篇 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 第9章 经济周期的意义与测定 第10章扩张过程与紧缩过程 第11章两种转折点——危机与复苏 第12章 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 第3篇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对现代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 第13章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 附录一 略谈经济周期理论的当前发展形态 附录二 再谈庇古论点
文摘
版权页: 第2章 纯货币理论 第2节 霍特里先生的理论——般特征 消费者支出的重要性 霍特里先生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坚决的纯货币解释。在他看来,经济周期乃是“一种纯货币现象”,意思是说,经济活动之所以会有变化,繁荣与萧条之所以会此起彼伏,市面之所以转好转坏,“货币流动”是唯一的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当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即货币流动)增长时,商业即趋于活跃,生产将提高,价格将上涨。当!需求藏退时,商业即趋于呆滞,生产将萎缩,价格将下跌。货币流动,也就是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大体上是取决于“消费者支出”,也就是取决于收入项下的支出。 然而,消费者支出所包含的,并不单是对消费品的支出,还有用作新投资品的支出,也就是消费者收入项下供作储蓄和投资的那个部分。(在欧文.费希尔提出的那个有名的交换方程里,“V”的定义是“交易速度”;如果换一个说法,将“v”的定义作为“收益速度”,我们就可以用MV代替消费者支出。但是,v既经规定为消费者支出对货币量的比率,这两个量值——MV和消费者支出——按照定义就彼此相同;用这一个说法来代替那一个说法,结果就不会有多大意义。) 至于非货币因素,如地震、战争、罢工、农产歉收等,也许会引起普遍的贫困状态:而另外一些因素,如农业收获变动、某些行业的过度发展(例如建筑业投资过度),也许会引起只限于个别行业的局部萧条。但是要形成带有经济周期意义的普遍萧条——即资源闲置与工人失业成为普遍存在的情况——单凭非货币力量或变故是无能国力的,除非能由引引起消费者支出下降,即货币流量萎缩。
ISBN9787511710017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