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直喷、混合动力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故障排除》根据最新直喷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结构与维修的特点,在理论与实用并重原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现代直喷与混合动力发动机各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检修、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重点讲解了大众、宝马、奔驰、三菱、凯迪拉克、丰田、本田、雷克萨斯等车系直喷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最新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原理与控制、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其他车型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结构原理等汽车技术内容,工作原理叙述清晰、明了。
《新型直喷、混合动力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故障排除》精选了部分维修实例,便于读者查阅。《新型直喷、混合动力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故障排除》内容新颖,图文并茂,车型新,实用性强。适合用作汽车维修职业技术基础教材,供汽车维修或相关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汽车专业教材。
编辑推荐
《新型直喷、混合动力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故障排除》是汽车维修技能修炼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概述
第一章 缸内直喷发动机原理与燃烧技术控制
第一节 直喷发动机稀薄燃烧特点和类型
第二节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原理
第三节 缸内直喷发动机控制技术
第四节 直喷式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
第二章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主要部件
第一节 燃油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高压燃油泵
第三节 大众直喷发动机喷油器及传感器
第四节 电子控制单元及系统概貌
第五节 直喷发动机可变进气翻板、涡轮增压器、电子节气门
第六节 宽带氧传感器
第七节 大众新型电子节气门结构、EGR废气再循环阀
第三章 缸内直喷发动机机械部件
第一节 机械部分
第二节 润滑系统
第三节 直喷发动机冷却系统
第四章 可变配气机构
第一节 本田发动机VTEC结构原理
第二节 本田iVTEC结构、原理与控制系统
第三节 本田VTEC/VTC系统检修
第四节 本田可变气缸VCM结构原理与检修
第五节 VVT-i结构原理与维修
第六节 丰田VVTi工作原理
第七节 丰田VVT-i发动机配气机构拆装
第八节 宝马可变气门控制结构VCC与工作原理
第九节 大众可变配气正时结构原理
第十节 雷克萨斯L5460双VVT-i系统
第十一节 现代i30轿车CVVT正时校对
第五章 混合动力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一节 雷克萨斯RX450h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结构原理
第二节 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结构原理
第三节 本田混合动力结构原理
第四节 天然气发动机
第六章 其他直喷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一节 奔驰缸内直喷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二节 宝马轿车HPI高精度直喷发动机
第三节 宝马HPI:高精度喷射N63发动机
第四节 宝马双涡轮增压系统
第五节 丰田D-4S缸内直喷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六节 凯迪拉克CTS缸内直喷发动机
第七节 三菱GDI缸内直喷发动机结构原理
第七章 故障案例
第一节 迈腾1.8TSI发动机怠速抖动故障
第二节 迈腾EPC灯亮换挡冲击
第三节 迈腾1.8TSI发动机偶尔熄火
第四节 大众CC无法起动
第五节 宝马发动机功率下降故障排除
第六节 宝马740Li怠速不稳
第七节 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轿车无法正常起动
第八节 迈腾驱动CAN总线故障诊断方法
第九节 大众直喷发动机无法起动
第十节 分析方法——发动机怠速抖动的判定
第十一节 奥迪A6L.2.0轿车无法起动
第十二节 燃油泵早期损坏导致发动机偶尔熄火
第十三节 燃油压力调节阀N276机械故障
第十四节 迈腾发动机故障灯报警
第十五节 雷克萨斯RX450h混合动力冷却系统故障
第十六节 宝马X5加速不良
第十七节 奥迪Q7发动机控制单元的供电不良引起异响故障
第十八节 迈腾1.8TSI发动机偶尔无法起动,正常行驶时加速无力
第十九节 迈腾DSG1.8TSI发动机偶尔无法起动
第二十节 迈腾1.8TSI多功能转向盘信息菜单无法进行设置调整
第二十一节 迈腾1.8TSI发动机机油警报灯闪亮
第二十二节 油气混合轿车耗气量高故障排除
第二十三节 迈腾发动机控制系统出现故障码“00833(偶发)”
第八章 新款大众高尔夫A61-4TSI发动机电路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壁面引导壁面引导的燃烧过程,喷油器与火花塞彼此之间的间距较大,此时燃烧室壁面(由燃烧室凹坑的几何形状来调整)将喷射的燃油导向火花塞,同时进气道和燃烧室凹坑几何形状所产生的充量运动起到了辅助作用。这种燃烧过程中,在着火之前有较长的混合气准备时间,因此能够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可点燃的空燃混合气,从而使得这种壁面引导的燃烧过程对喷油的误差并不敏感。
(3)空气气流引导空气引导的燃烧过程主要是依靠充量运动,将燃油中已准备好的气态部分从喷射油束输往火花塞,并且还必须确保在喷射油束和充量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在发动机负荷/转速特性场的宽广范围内,获得足够多的充量分层和混合气均质化。虽然根据混合气形成的机理可按上述方式来分类,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方式相互交叉的情况,其中各种因素并存且相辅相成,需应用这些机理的组合效应来达到充量分层的效果,并确保其稳定可靠地运行。
例如,壁面引导和空气气流引导两种机理往往是无法分离而独立存在的,需要以一种机理为主而另一种机理为辅,起到相互支持的效果。特别是进气道和燃烧室凹坑几何形状所产生的充量运动,不仅能在充量分层时起到主导作用,而且其强烈的充量运动会在晚些时候蜕变成较小幅度的涡流,它们有助于混合气的均质化以及随后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交换,促进充量的完全燃烧。在实际的发动机燃烧系统中,这三种混合气组织形式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两种或三种组合在一起,只是每一种形式的权重不同而已。目前商品化的缸内直喷发动机中,主要是用壁面引导方式来形成分层混合气,并把浓的混合气运送到火花塞周围。
2.缸内流场的结构在进气行程和压缩行程中,缸内瞬时流场的组织是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缸内流场一方面要促进燃料与空气的迅速混合;另一方面还要控制气流的流动以生成稳定分层混合气。
发动机中缸内流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涡流旋转轴轴线平行于气缸中心线。
2)滚流旋转轴轴线垂直于气缸中心线。
3)挤流形成于压缩行程活塞接近上止点时与缸头间隙处的径向气体流动,它有助于加强压缩终点时的湍流强度。它们的运动变化对于混合气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进气滚流缸内直喷式汽油机所应用的进气滚流是进气空气通过进气道的导向而在气缸中形成绕垂直于气缸中心线的轴线旋转的充量运动。根据滚流形成的方式又可细分为正向滚流(图1-45)、逆向滚流(图1-46)。
ISBN | 9787111352037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李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