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系列丛书之一,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上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并从理想、实践、思路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在理想篇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在实践篇中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思路篇中论证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操作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特点:一是理论阐述规范、科学、严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二是结合实践运用案例举证分析,实用性、针对性强;三是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可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教学的配套教材,也可以用于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教材,还可以用做提高干部领导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培训教材。
编辑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系列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申小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现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2010年度上海市“阳光学者”。
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哲社重点课题、多项教育部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目录
导论秩序与平衡: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理想篇和谐社会——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案例点击
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孔子——悬案十五年终揭晓基本理论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谐”的基本思想
二、“和谐社会”的逻辑层次
三、“和谐社会”的理想学术视野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第2章 西方文化中的“和谐”学说案例点击
从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中探寻和谐的设计基本理论
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观念
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和谐”理论
三、政治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治理之道
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方案学术视野
亚当·斯密的自然和谐思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案例点击
《走向和谐》第二集剧情简介:沧桑正道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学术视野
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
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
现实篇 现实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
思路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摘
版权页: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和谐社会”意指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又要同社会发生关系,离开了自然界,人不能生存,离开了社会,人不成其为人。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谈到,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一个不与人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同样,马克思在反对费尔巴哈的“人对人是上帝”的唯心主义人际观时,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意即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一切理性的意义都只能在社会这个空间书写。在一个和谐社会里,社会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只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才能满足个人的各种合理的、正当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个人积极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个体都是社会整体中的-分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社会化的个体在社会系统中都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角色,这一角色,“既不是人格的简单产物,也不是文化的机械产物,它是现实世界为互动详细规定的一套义务”。②由此可见,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决定的。社会既负有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任务,亦有满足个体人的基本需求,为社会人在社会中谋求恰当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惟其如此,个体才能成功地实现社会认同,才能积极地、合作地参与社会事务。具体言之,当个体意识到并承认社会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才会积极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地遵循社会角色的规范;当个体的诉求在社会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时,其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合社会性才能成为其自觉追求。这样,个体的主观意图与社会的客观需求是协调一致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秩序才能得以吻合,才能进入个体和社会相融洽的状态。
ISBN | 7313075812,978731307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申小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