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 [精装] 74152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54381 类别: 图书 军事 军事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当代思想史丛书》之一,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研究对象,提出当代军事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力求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全貌。
媒体推荐
后记 书稿杀青,即行付梓,并未感到应有的轻松,内心反而平添几分不安。 我们在编辑《毛泽东军事文集》和进行《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课题的研究和写作过程当中,就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有关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的文献,并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过探讨,积累了一些心得。但选择这样一个题目进行研究,对我们来说,仍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我们没有把本书的立意定得很高,只是想把当代军事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提出,把形成的历史线索、发展脉络交待清楚,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全貌。尽管此,由于我们理论水平、军事素养、学识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书中的论述未必那么精当,体例未必十分严整,主次详略的关系也不见得掌握得十分准确。在材料方面,近年陆续公布了一些档案材料,出版了一些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的选集、文集、军事文选以及他们的回忆录、传记等,也出版了以《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著作,为从事这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仍使我们感到掌握的材料有限,对一些问题难以作出详细透彻的说明。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1996年6月写出初稿,后又做过两次大的修改。虽然已经花费了很多心血,付出了极大努力,我们仍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讨。对这部书,我们宁愿把它看成一次尝试,看成继续研究的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我们愿意也期望听到广泛和深刻的批评,以便把它完善起来。至于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作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总结,还有待于将来的进一步努力。 本书“引论”和第一、第二、第三编由于化民撰写,第四编由胡哲峰撰写。初稿草就后,请益于袁德金研究员,他认真审读了书稿,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张家裕、陈继安、单秀法等专家也曾关心和支持本书的写作,给作者很大的鼓励。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除见于书末所附“主要参考书目”者外,另有更多的专著和论文难以一一备述,于此向这些著作和论文的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也感谢《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丛书》编委会和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同志。尤其是这部书稿的一审周祥森、二审龚留柱、三审汪维真诸位先生,审稿时从观点到文字都做了仔细推敲,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大部分在修改定稿时都采纳了。对他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对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我们表示由衷的感激和敬佩。 作者 1998年7月于北京昆明湖畔
目录
引论 第一编由战争走向和平:建国初期的军事思想 第一章在大进军中发展的战略追击思想 第二章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战争的指导规律 第三章对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二编居安思危“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军事思想 第四章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科学判断 第五章军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地位与职能 第六章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第七章“以我为主”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 第八章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第三编枕戈诗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事思想 第九章“左”倾错误对军队工作的严重干扰 第十章立足早打大打,加快国防建设 第四编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军事思想 第十一章重新认识当代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十二章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第十三章以现代化为中心全面加强军队建设 第十四章人民战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书摘 二启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关于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思想,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在进入50年代后,人民解放军在努力完成作战任务和积极参加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部署,不失时机地转人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其间,虽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的各项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执行了中央军委“边打边建”的方针,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并未中断。抗美援朝战争反映出来的现代化战争的新特点,使全军上下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必要性,增强了加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紧迫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事业中。从1950年到1953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主要抓了精简整编、组建新的军种兵种、制定条令条例、研制新式武器、实施正规化训练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理出了一条基本的思路。 (一)实行精简整编,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 这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为我军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而采取的重大步骤之一。1950年4月,人民解放军总人数已达550万人。这时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全国形势已趋稳定,没有必要再支出巨大的经费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因此,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军队总人数压缩到万,以减少国家开支。整编的方针是,压缩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同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人民解放军复员150万人的决定。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通过这次整编,陆军压缩、精简17.1%,海军、空军及特种兵部队总兵力发展到六十多万人。 当时任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具体负责组织复员工作。他在1950年5月的全军参谋会议上和7月的全国民政会议上,详细阐明了进行整编的理由和意义。第一,整编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聂荣臻指出,随着全国形势的胜利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数目扩大到了550万人。当前我们要搞经济建设,有这么庞大的军队,确实是国家财政上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处在这种困难底下,必须要想出一切办法来克服它。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特别是从恢复国家经济与发展上看,整编与缩编我们的军队是完全必要的。就是从今天整个国际形势及国内情况看亦不必保留五百五十多万人的部队。第二,整编是加强和巩固国防的需要。聂荣臻提醒人们:“缩编数目不是削弱国防力量,相反地有利于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和国防力量。”他解释说,国防力量的增强,不仅是一个数目的问题,而且还包括许多方面。要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和国防力量,必须缩小陆军数目,减少财政开支,加强空军、海军及其他兵种建设,并使我们的陆军能与空军、海军及特种兵部队保持适当比例。空军、海军人数虽不多,然而经费开支却是相当大的,而且需要长期建设与培养。因此,缩减陆军、减少财政开支和增加其他军种、兵种经费开支,都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与国防力量。“只有我们有了强大的陆、海、空三军,才能真正巩固国防。”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军队不久又进行了扩编,很快发展到六百一十多万人。1952年1月,朝鲜战场出现了有可能实现停战的形势,国内剿匪和镇压反革命已获显著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军队继续精简整编。2月1日,毛泽东发布了关于部分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他在命令中号召:“我们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协同全国人民,为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继续奋斗!”这次整编,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和机关员额,加强了对海军、空军、特种兵和军队院校的建设。 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军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即确定以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作为军事工作的总方针,但从50年代末开始,党内日益增长的“左”倾错误,打乱了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进程,使军队建设长期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工作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对军队建设有巨大的指导意义。1981年9月,邓小平在华北某地检阅军事演习部队时发出号召:“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于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就成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和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1985年中央军委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为加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我军建设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为总目标和总任务,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我军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必然。我军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这是我军的政治优势。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军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较弱。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同我军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矛盾,构成了我军建设中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1977年8月的军委座谈会上指出:“要看到我们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都很不够,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蒙住了。”“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 “指挥现代化战争,包括我们老同志在内,能力都不够。要承认这个现实。”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军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 在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中,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化是军队战斗力水平的最直接的反映,是决定军队战斗力强弱的最核心的因素。在“三化”建设中,必须把现代化建设摆到中心地位。邓小平等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此多次作过阐述。在1986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杨尚昆指出:“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是我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建设的三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军建设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更早一点,他说:“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我们的军队不搞革命化是不行的;但不搞现代化,就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军队的战斗力就没有物质基础。”“我们的一切工作,我们正在进行的一切改革,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我军的特点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的国情军情跟别的国家不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应当坚持‘中国式’,适合中国的国情,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建设现代化军队,模仿人家只能永远落后于人家;脱离自己的实际,即使有了新的武器装备,也只不过是徒具形式,不能成为真正的战斗力。”③改革是我军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军委领导人多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改革中前进,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军队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改革,军队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希望。 正规化建设是我军建设总目标的内容之一。军队的现代化离不开军队的正规化,正规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正规化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它对现代化起着直接的推动和保证作用。1981年9月,邓小平在审阅检阅华北演习部队的讲话稿时,在原稿“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一句中亲笔加上“正规化”三个字,完整地提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口号。正规化建设是我军建设的重要方向,军队要搞好现代化,就必须搞正规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正规化建设。正规化建设的总要求仍然是毛泽东讲的“五统四性”,就是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增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要适应现代战争,最根本的是,健全条令条例,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军事法规,实现行动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从严治军,全面建立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正常秩序,要有适应现代战争的指挥水平和作风方法以及军人生活方式。 革命化是我军建设的基石。我军从建军之初,就是一支按照马克思主义军队学说建立起来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革命化,反映的是我军的阶级本质和政治思想水平,它规定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方向,是我军区别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重要标志,是我军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性质的保证。叶剑英在纪念建军5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革命化,就是要把毛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路线、方针、原则全面贯彻落实,这是统帅,是灵魂。革命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培育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强革命化,才能加强现代化。”邓小平要求全军“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努力使部队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他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指出:“党要管军队,因为军队始终是党领导的。”“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中央的话,听党的话。”他指出,我军的性质是党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因此,要做到“四个忠于”,即: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其实质就是要求实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我军建设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完成了中共历史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交接。江泽民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实际需要,于1990年12月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建设总要求,把部队各个方面的工作纳入“三化”建设轨道,是军队建设总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五句话”的总要求为我军的全面建设、全面进步指出了方向,具有总揽部队建设全局的指导意义。 ……
ISBN7415298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于化民
尺寸32开